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教师报:“用棉花糖来批评我们吧”——浙江省乐清市智仁乡小学“童诗乐园”课程实践
发布日期:2025-09-08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万物园的油菜花开了,师生在花间留诗:“油菜花是春天送给我们的黄金,让黑夜变得明亮”“蜜蜂把我的思念酝酿在蜂房里”;溪滩的芒草花开了,师生结伴拍照、戏水,在水光潋滟处写下:“夕阳下的草穗也妆成一瞬的红颜”“它是秋天的一抹微光,告诉我们光阴的秘密”……浙江省乐清市智仁乡小学的“童诗乐园”课程宛若一叶兰舟,将学生引向广阔自然、渡去心灵深处。

从没有学生在学区内获奖到一批“小文学家”崭露头角,从没有一名骨干教师到多数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师生的蝶变离不开学校持续推进的诗歌教育。作为乐清市诗歌教育基地学校,智仁乡小学借助“童诗乐园”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更走出了一条充满诗意的乡村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童诗,治愈学生对写作的恐惧

智仁乡地处温州与台州交界,山水秀美,竹海绵延,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然而,因本地就业机会有限,许多村民选择外出谋生,只余老人与孩子留守乡土。

信息时代,手机取代了书信,沟通变得即时,却始终替代不了亲人的陪伴。学校校长鲍贤会经常看到不少留守学生独自坐在草地上发呆,也常在他们的文字中读到思念与不安。“学校虽然设置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但孩子的精神世界仍显苍白。”谈到选择现代诗教学的初衷,鲍贤会这样解释。身为乐清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有数十年的诗歌创作经验,深知现代诗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情感丰沛,契合小学生的认知与审美,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同时,诗歌创作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0年,学校“童诗乐园”课程启动,学生踊跃报名,不少语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也积极参与。问起突然爱上写作的原因,学生说:“因为可以写诗呀,两行三行都可以。”乡村学生大多对写作文心存畏惧,而现代诗门槛低、形式自由,轻松激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那么,学生该写什么?

乡村本是学生亲近自然的天堂,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与自然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身在乡村,精神却被互联网牵引,分不清水稻和韭菜,却对“网红”如数家珍。因此,“童诗乐园”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真正回归乡村——在芒草滩读诗,在油菜花田朗诵,在春日竹林中奔跑。田间的阳光雨露“酿”出《蜂蜜》:“美味的蜂蜜/尝了一口/甜甜的/从喉咙一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树上的桂花飘出诗香:“那一抹艳丽的橙色/使人沉沦/我想住在桂花的房子里/再也不愿出来……”

“回到自然怀抱的孩子,才更像真正的孩子。他们的喜欢与厌倦很真实,幸福与悲伤也很真实。”鲍贤会说。

“童诗乐园”课程遵循“亲近+热爱”的原则,既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技能,也为有天赋的孩子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比如引入方言童谣,与竹竿舞相结合,让学生在传唱中锻炼身体、感受乡土文化,诗歌的韵律也悄然融入血脉。

近年来,因生源减少,许多乡村学校面临撤并,智仁乡小学也曾有此忧虑。但凭借不断提升的教育质量,学校不仅得以保留,还被评为温州市“小而优”示范校和乡村窗口校建设单位。诗歌,治愈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也为学校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做一个有诗性的人

“用棉花糖/来批评我们吧/它是甜蜜而/蓬松的/如果你发大火/那就把我们揍到/云朵上去……”

这样的诗,教师收集了很多,并在整理过程中协助学生打磨完善。鲍贤会解释说:“诗歌创作仍要遵循一定规范,毕竟学生还要应对考试,过度自由反而不利于写作习惯的养成。文字的锤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生命的锤炼。在不断接近美、接近宏大而神秘的诗意过程中,生命会变得愈发饱满。”

这些精心打磨的作品由学生亲手编辑,目前已结集为《春天的脚趾头》《太阳的味道》《油菜花地里的翅膀》等30本诗集。

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写作并未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或增加负担——学校每周安排固定课时,课程设计循序渐进,注重梯度与层次。

“童诗乐园”以主题模块构建课程内容:低年级重“积累与感知”,通过“校园里的童诗”“节气里的童诗”“绘本里的童诗”等活动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中年级聚焦“从领悟到写作”,以“赏—读—写”的路径引导学生从阅读欣赏过渡到模仿创作;高年级则以“体验与创新”为核心,学习中外名家诗作及主题诗歌,提升审美与创作能力。“智仁竹编”“小小种植家”等校本实践也成为鲜活的创作素材。

不难发现,“童诗乐园”极具跨学科特色:“绘本里的童诗”融汇诗歌与美术,“诗歌里的万物园”探索植物奥秘,“诗歌与匠人”则融合地方文化探究。这种多元设计既丰富了诗歌教学的形式,也加深了学生对乡土的热爱。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诗歌创作与朗诵社团,开展诗歌交流会、每月诗诵会、诗集编辑与展览等活动,并通过“共读一首诗”“发现餐桌上的诗歌”等系列安排,将诗歌学习延伸至家庭。这些活动既促进了亲子关系,也扩大了诗歌教育的辐射力。

无论走进自然还是回归生活,学生的诗歌创作都需要真实的情境触发,才能真正自由表达。

前年冬天,学校喷水池结冰,学生兴高采烈地采冰、玩冰。鲍贤会想借此开展“玩冰”主题诗歌写作,却苦于没有合适范本。于是他创作了5首诗作为教材,大受欢迎。此后,学校陆续引入斯蒂文森、泰戈尔等诗人的作品,并大量选编反映农村与自然风光的诗歌。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选材思路,既扎根乡土又胸怀开阔,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童诗乐园”不仅教写诗,更教人发现生活中的诗性。在鲍贤会看来,一个有诗性的人,生活中从不缺少诗。

在诗意中共同成长

起初,“童诗乐园”只是鲍贤会的个人尝试。课程效果显著,但在全校推广时,仍有教师质疑:“学生连作文都写不好,怎么可能写诗?”直到一些平时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写出灵动的诗句,教师才逐渐理解并爱上这门课。

从一人探索到全员参与,“童诗乐园”教学团队不断壮大,也更需要专属空间供研讨与发散思维。

学校重点打造“竹里馆”,作为课程实施的隐性环境支撑。“竹里馆”设有畅读室、畅写室与竹韵空间,可用于校长读书会、教师教研、学生演讲等活动。馆中流淌的诗意,逐渐弥漫到校园每个角落,陪伴学生在诗的氛围中成长。

据统计,截至目前学生已发表作品200余篇,在各级各类阅读与写作比赛中获奖超过400人次。这所仅有240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已有56人加入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学校也成为该协会团体会员。

但获奖与发表并非诗歌教育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学生张雅楠说:“写诗特别有趣,心情不好时写几句,烦恼就跑到纸上了。”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诗歌成长档案,记录其诗歌能力的发展。渐渐地,一些边缘学生因诗歌重拾学习热情,成为父母的骄傲。更有热爱写作的学生走上专业道路——曾有一名残疾学生,因写作才能升入温州东瓯中学,开辟出新的成长路径。从初中到高中,这名学生笔耕不辍,常见作品发表于报刊。

“我们不知道哪个孩子会成为诗人,也不知道哪首诗将点亮谁的心灵。只要他们愿意靠近诗歌、喜欢诗歌,哪怕只有一两句闪光,我们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方海媚说。诗歌影响的不确定性、成长本身的未知,让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都怀有敬畏。

每学期,乐清市作家协会会员都会走进校园与学生共读共写。作家郑亚洪评价:“这里的孩子虽来自山村,字里行间却有着城市孩子少见的灵性与自然。”

为持续提升课程质量与教师专业能力,学校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形成“骨干引领、全员跟进”的梯队培养机制。学校还借助乐清“爱阅读”专家资源,开展专题培训与教学研讨,帮助教师掌握儿童诗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此外,学校定期举办诗歌教学观摩活动,邀请市作协会员进课堂,与一线教师分享经验、互相学习,构建多层次的诗教实践生态。近5年来,学校已培养市县级骨干教师21人、高级教师4人,并编写多册课程读本。

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诗歌教学案例与论文,学校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更可贵的是,教师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与使命感不断增强。正如鲍贤会所说:“从微小改变到硕果累累,激励着每一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这份专业热情与教育情怀,正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路在何方?智仁乡小学用“童诗乐园”课程实践给出了回答:只要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乡村学校同样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乡村孩子独有的想象力与自然感知力,是可贵的创作源泉。立足乡土、面向未来,基于乡村实践的教育探索,不仅能改变学校面貌,更能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