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教育动态
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268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5-09-22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聚力打好“山系”产业人才培养“组合拳”
发布日期:2025-09-22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20年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践行“两山”理念,以非凡定力立足山区资源优势,紧密对接“山系产业链”,拓展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在山区大地上写论文”教学改革,聚力打好“山系”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组合拳”,致力将“两山”理念转化为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动实践,大力培养实现个人价值与山区发展深度融合的实用人才。

一、聚焦“山系”办专业,培养“新匠人”

坚持“在山、想山、为山”办学宗旨,对接“山系”办专业。一是打造培养“能说会写会上山”的振兴林产业专业群。建强林技专业群,聚力培养一大批既懂经营、善管理,又知数字、能致富的新型农林人才。二是打造培养“买全球卖全球”山区致富能人专业群。对接头部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及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合作,成立阿里巴巴橙点乡村振兴等8个产业学院,将丽水山居、山泉和山货推向国内外市场,赋能丽水“山系”品牌推广和传播。三是打造为林、农制造产业链培养新工科人才专业群。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倡议,争取国家林草局支持,对接国际竹藤中心(国际竹藤组织)共建合作,增设“现代竹木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培育现代竹木产业资源链、产业链、加工链、创新链和消费链“五链齐发”山区技术人才。

二、聚焦“山系”促教改,培养“新林人”

坚持深扎丽水“山系”这一“肥沃土壤”,聚力培养认同山区、扎根山区带着“泥土味”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在大地上写论文”,开展“走进山林”教学改革。创新“三维双向”育人改革,立足山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创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延伸至山林、田间,打造有用、有趣、有境、有效的“四有”教学实践课堂。设立由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建设评价、课堂实施、学生反馈等3个维度、7个方面、32个指标构成的课堂认证规范,明确将“老区精神”“山区情怀”课程思政元素纳入认证标准,培养“实干实战不怕苦,能说会写会上山”的新时代护林人。二是重构“新林科”课程改革。围绕新时期山区林产业发展实际,创新“扎根山区林业、体现产业技术”课程体系,制定基于典型工作场景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课程目标,依照林产业链岗位职业能力分模块开发教学项目、实践案例,开发与建设各类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构建“基于企业(产业)真实生产任务”的课程内容,构建学习任务与产业发展工作任务高度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借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前沿技术,赋能山区林产业经济发展。三是拓宽多元人才培养改革。锚定山区特色产业链,坚持拓宽多元人才培养改革,深化园艺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生态文明等3个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从林业技术 “单一供给”转向“碳汇经济+竹木智造+生态文旅”多元赋能,精准对接“双碳”与山区资源转化战略,打造职业教育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三、聚焦“山系”强科研,培养“创新人”

坚持向“山”发力,借“绿”生金,赋能山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特色发展。一是建强山区资源转化研究院。成立浙江大花园建设研究院、中国乡村春晚研究院、日本农村研究中心、浙江民族地区共同现代化研究院等科研实体。现已立项服务山区建设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专利成果转化4项。《丽水乡村春晚建设标准化试点》入选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示范。二是组建“现代竹木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20余家企业开发 SolidWorks 建模、竹木产品智能制造等课程,推动传统竹编工艺与3D打印、数控加工技术融合,助力丽水“以竹代塑”先行示范。建立“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机制,共建竹木产品检测中心、竹材防腐技术研发基地,攻克竹材工业化利用技术瓶颈,累计转化国家专利 23 项,相关成果应用于丽水竹木企业技术改造。三是推进科教融合共享资源库建设。建成国家级林业技术专业群资源库1个、国家级课程2门,开发15部“活页式”教材、10 部工作手册式教材,其中《食用菌生产技术(第三版)》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公开出版《浙江传统乡村保护与振兴研究》等大花园系列丛书5部。

四、聚焦“山系”强培训,培养“致富人”

坚持以服务山区共富为使命,勇于扛起“丽职担当”。一是成立丽水农民学院。构建“全员、全链、全域”育训体系,累计举办各类涉农、林培训班1090期,培训学员78258人次,其中累计培养“农作师、农匠师、农商师”等“丽水农三师”人才27617人。自2023年以来,启动五年“百雁工程”,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全产业链带头人,现已培养190名共富“头雁”学员。学校通过“丽水农民学院”开展继续教育,年均培训基层农林人员超5000人次,累计培训3.4万余人次。学校评为“丽水市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并被列为浙江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二是成立全国首个乡村干部技能学院。开发党建统领、生态经济等4大模块300余门课程,举办培训班118期,培训干部8411人次,其中2024年培训100期、7586人次。创新开发“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带着书记干”实训模式,涌现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龙泉溪头村等典型案例。“技能型干部培养”经验被浙江省委列为“千万工程”典型案例推广。三是健全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培训体系。依托学校国际竹藤中心丽水培训基地等各类平台,构建国际、国内“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动、产教研融合”的乡村振兴育训矩阵,形成了“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协同发展格局。创新项目“农家乐民宿创业培训”斩获2017年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活动国家级“优秀项目奖”,为全国职教服务“三农”提供示范样本。

五、聚焦“山系”强服务,培养“带富人”

坚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赋能山区产业振兴。一是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乡镇开展山区资源转化工作指导。近年来,共选派26位专家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百博入乡镇”项目对接20余个乡镇街道,覆盖丽水9个县市区,开展农林发展规划、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规划等内容产业服务。同时开展全市乡村古树名木保护、病虫害治理、生态建设修复等工作指导,将古树保护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创新“校园+田园”模式。指导庆云县荷地镇完成3A景区村建设工作,创设“荷地山礼”公共品牌,并对荷地镇菌粮复合基地、千亩锥栗林改造、食用菌栽培及多花黄精种植等进行技术指导,参与锥栗林低改抚育等农林项目5项,提高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开展山区文化产业赋能。学校与企业共联共建,依托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乡村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出缙云“岩门·两岸美村”,做好“旅游+”“+旅游”大文章,点“靓”乡村游。指导遂昌高坪乡开发高山“音+旅”项目,形成艺术课程设计、有效课堂体验、乡村共享音乐会的产业形态链条。学校老师为遂昌濂竹乡治岭头村搭建艺术桥梁,举办高层次写生展览活动,迎来清华大学等全国30所知名院校的教授和水彩画家前来采风,现累计接待人数超过4000人。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