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照亮每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 我省各地各校全方位关爱支持孤独症儿童 | ||||
|
||||
“打破了刻板印象”“特别是当孩子们努力表达自己时,我能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在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宁波市北仑区阳光学校孤独症儿童带来的“音符无界,星星相映——用音乐点亮沉默的星空”公益演出活动在宁波市读者公园上演,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今年世界孤独症日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连日来,我省各地各校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志愿者、社会力量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关爱与支持。在温州,首届中小学“特奥会”举行,特殊儿童通过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发挥潜能,展现自我;在杭州市富阳区,“携手星星 走近草药 种下‘春天’”农耕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来自胥口镇中心幼儿园的孤独症儿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触摸草药,增强语言交往能力…… “关爱孤独症群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共同创造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公布的患病率估算,我国孤独症群体已超1000万,孤独症儿童人口有200余万。去年,教育部依托浙江师范大学设立了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探索构建特殊教育发展新生态。 据了解,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上,我省各地各校推出了诸多新举措。例如,杭州的“医教康”协同创新机制让特殊儿童有了全新体验。去年4月,杭州文汇学校与杭州康复医院共建的“芽芽医教康一体班”正式开班。孤独症儿童半天在校参与集体活动,半天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些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交技能有了显著提升。绍兴市上虞区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创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发从学前到职高的适宜融合的支持性课程。 在采访过程中,家长和师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一名家长告诉记者,往往在离开学校后,难题才真正开始,希望学校能帮助孩子培养更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社会融合能力。 今年3月,温州市润星学校正式设立,成为全省第一所孤独症专门学校,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 去年7月,杭州市杨绫子学校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孤独症儿童不仅要完成学科知识考试,还要完成涉及职业技能操作能力、社交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估。学校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合作,专门开设了面向孤独症学生的“3+2”中高职一体化班。目前,首批选拔出了5名学生。 “学历的提高能为孤独症儿童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校长俞林亚说,“很多能力较强的孤独症儿童,只要给足有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在社会立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我们在融合上下功夫。例如,在职高段开展定制式融合。”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与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合作,先后设立烹饪与面点专业的卫星班,开设常态化、专业性的融合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让每一名特殊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掌握一项专业技能。 师资匮乏是特殊教育办学的难点。为此,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今年推出“浙江省孤独症教育教师培训班——启航班”,向全省遴选种子教师,在两年培养周期中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让他们了解与掌握面对孤独症儿童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种子教师将发挥同心圆辐射作用,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持续“造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