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赴宁波调研综合评价改革新实践
发布日期:2025-04-28 来源:秘书处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4月15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周华松率队赴宁波开展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专题调研。活动以"深化五育融合,探索评价新路"为主题,汇聚宁波市及各县(市、区)教研室分管领导、评价教研员与学校代表,通过经验分享、案例剖析与专家研讨,共探区校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创新路径。调研活动在浙师大附属奉化实验学校进行。

上午的交流聚焦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践,主要从区域实践、区校联动和工具赋能三个板块进行成果展示。宁波市教研室副主任刘晓洁系统介绍了全市推进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整体思路,提出了“政策-技术-机制”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路径和“1+3+N”的实施策略。海曙区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学科+评价”并轨运行的顶层设计;慈溪市则以数字化平台、全学科评价操作手册和校本综合评价方案为抓手,切实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落地。奉化区与北仑区则聚焦数学学科,通过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研发校本化评价工具、活化评价工具使用场景,探索评价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推动核心素养精准落地的路径与方法。江北区创新动态评价体系,通过“档案袋评价工具”追踪学习过程,构建基于地域文化的全过程关键要素的评价模型,为全省实践类学科评价改革提供鲜活样本。调研组充分肯定了宁波市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整体规划,认为方向对,策略准,试点推进有经验,难点突破有成效,希望宁波能系统总结县区推进、学科推进的策略与方法,做好全域推进的部署及提升。

下午的调研转向初中生综合评价。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书记、主任杜仕海介绍了宁波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南迭代的背景与设想。市评价教研员刘倩介绍了新版文件的整体架构、传承变化及推进思路。海曙外国语学校、江北区实验中学和春晓中学基于校情,立足文化传承和实践创新,介绍了学校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设想、行动路径和难点突破,为初中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提供多维视角与创新动能。调研组重点围绕《宁波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3.0版(试行)》及实验学校校本方案展开研讨,分享了素养导向下义教段学生评价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以及区校继承与创新的技术路径,为后续试点推进和全面实施提供了完善的角度与素材。

调研组组长周华松副主任对宁波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在协同机制建设、评价工具研发、重难点突破等方面都已形成特色经验,并提出三点深化建议:一是提高站位,加强使命。站在破五维定四向的高度看待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站在引领全省深化实践的高度总结评价改革推进工作。二是突出重点,突出实效。围绕全省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重难点工作,做好制度设计、机制建设和教研推进。三是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经过三年试点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初中生综合评价刚刚起步,要注重调动多方力量,讲究方法策略,要基于问题解决并及时总结经验,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宁波调研为省级持续优化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推动“五育并举”育人生态向纵深发展输出可复制、可迁移的市县校三级经验。希冀此次调研能为宁波市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省深化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提供鲜活样本。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将持续通过调研强化省域统筹,培育典型经验,推动评价改革往纵深发展。

原文刊载于“浙江教研”微信公众号2025年4月18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