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教育动态
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078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5-04-21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杭州市富阳区东洲街道新民小学以数智实践构建教育新样态
发布日期:2025-04-21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学校以人工智能为支点,积极探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场景化体验、课堂融合实践、生态化协同,向智能化、个性化、系统化、动态化的未来教育形态发展。

一、数智课堂: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

一是嵌入人工智能教学新引擎,推动AI伴教赋能教师。课堂研究聚焦 AI 技术全面融入教学的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构建高效教学链。通过课前AI一键备课协同应用系统,支持多人在线编辑,汇聚集体智慧;课中AI实时授课让教师运用 AI 教研模型对课堂教学进行行动轨迹、教学互动、教师风格、提问类型等分析,优化教学策略;课后AI精准评价采用“线上+评课”和“线上+数据分析”的方式,利用评课量表问诊、复盘,实现教学提质减负。学校教研组利用之江微校的画布备课应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30余节云上集体备课活动,生成个性化教学设计150余篇,有效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研水平。

二是打造人工智能教学典范课程,形成智核学科增效矩阵。学校将各学科生成典范课程,语文学科三位一体智慧课程包括“智慧作文”“智慧书法”“智慧阅读”;数学学科利用DeepSeek、数橙科技AI工具等实施精准教学,环节包括“数据收集”“精准分析”“个性辅导”等;英语学科聚焦语音自动识别、“AI智能评价”;科学学科“AI辅助项目化学习”;音体美学科“AI 综合素养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之江汇互联”。如语文《夜色》课例利用浙师大墨贡艺术研究院两典/点书法AI+数字化的教学系统协助AI交互式课堂书写练习和AI智能纠错,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艺术修养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化教育的深度融合。还有AI指导作文《家乡的风俗》等课例,依托文曲智阅批改后的习作数据,实施多维度评价与修改,形成以AI为学科赋能的核心枢纽,构建促进学科效率提升的矩阵体系。

三是搭建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全力营造数智校园氛围。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分析系统,学校可以精准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通过收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学生评价等多方面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同时,学校开展“基础—拓展—创新”三级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如低年级的《邂逅AI奇趣》通过虚拟人对话、智能绘画等游戏化活动激发兴趣;中年级的《探秘AI领域》引导学生通过AI科学实验、智慧体育、车模航模智能操作,巧用AI技术设计产品;高年级的《挑战AI创客》鼓励学生用编程进行3D建模,设计AI小程序,挑战并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应用共享:打造人工智能学校

一是以硬件为引擎,构建全区数字基座。学校以数字化校园为基座,建设基于智能化硬件的“基座+应用+服务”示范学校。内容包括学校“七大协同”数字化应用的构建,全面覆盖“教、安、评、管、控”五大教育领域。实现校内场景升级,多跨业务融合,数据价值赋能,打造“一校创新,全区共享”的智慧校园标杆,推动学校教育整体智治。目前教师研训一体化、数字家访等场景应用23项,可辐射至全区14万师生。

二是依托数字基座,打造人工智能学校。实现硬件升级与软件迭代双轮驱动,运行智能校园管理系统,涵盖考勤、门禁、校园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智能班级通过学校数字大脑实时掌握班级情况,通过智能黑板、内嵌AI教学工具等,实现教学全景化。发挥学校之江汇试点的优势,从助力教师备授课、触屏授课赋能教师在线教学等五个场景推进教师成长。全力建设人工智能工具NAS学习库,使用DeepSeek、豆包、讯飞、Kimi等实现教师利用因材施教的目标。目前,全校教师开通钉钉DeepSeek个人助教,帮助教师解答疑惑日均300余次。通过智能体AI技术的深度应用,搭建教师科研小助手、口语训练学伴和古诗配图等AI智体,赋能学生因材施教和教师高效教学。

三是建构“AI加能站”,精准定位教师研修。立足于教师数智化应用能力提升,从定制AI数字助理、实践应用搭建AI教学场景、依托AI大模型创新教学活动、评估反馈生成教师AI成长数据库四个方面构建教师“AI加能站”智能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智能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支持,提升教师教学的数智应用能力。利用之江汇AI评课工具,实现对学校教师的课堂进行精准点评,并在专家指导下有4节被推荐为省级人工智能教学节展示课例。教师利用AI评课工具精磨26节优质课,实现AI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生态共建:走向教育新蓝图

一是校内智汇协同,筑造 AI 驱动的教育新生态。学校注重校内各部门和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校长室牵头和学校骨干成员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教科室牵头开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梯队培养,形成“教学创新教师-互联网教师-教师智能体-研发型教师”四级进阶。教导处牵头联合数改办、备课组和年级组,通过课程建设将人工智能知识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开发系列跨学科课程,如AI作文指导教学课、AI书法指导教学课、科学的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课等。德育处牵头组织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主题活动,如人工智能创意大赛、AI绘画、编程比赛等,营造了浓厚的人工智能学习氛围。

二是校外跨界融拓,拓展AI赋能的教育资源边界。学校借助省技术中心力量与富阳区开展为期4年的深度合作,进行数字化校园和教育教学发展实践。依托“之江汇”等平台,共享资源、共研课题、共创成果,构建区域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命运共同体”。如培养富春科教讲师团宣讲应用场景,将学校的实践做法推向全区。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开展技术支持,大华、数智富春等实力企业参与学校人工智能建设中,开展了100余次线上和线下的数字应用和人工智能会议,不断地反馈修正数字应用。与国际学校开展友好合作,特别是人工智能教学的交流,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方式,进行多元化的交流。

三是校内外智链互通,共建共创未来型AI社区。新民小学携手区内富春七小、东洲中小、永兴学校等部分学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如新民小学拥抱“AI+教育”场景,融合各科教学,形成智能体在线微课程;东洲中小推进“学科+AI”的课堂教学实践;永兴学校与科大讯飞团队合作,引入智学网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个性化教与学系统;富春七小的人工智能劳动课程,借助高校资源开展智慧农业种植活动。各校以点带面,率先在全区开展数字化创新课程建设,大力推动了智能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教师提供沉浸式、多元化的科创实践空间,构建了富阳教育的新样态。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