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协同创新”融通教科人一体
发布日期:2025-03-31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日前,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教授智囊团,先后深入各协同企业开展一系列“技术问诊”活动。“活动一结束,针对各药企普遍反映的产品品质低、成本高、安全环保隐患大等痛点,我们立即组建了校院企协同攻关团队,开展绿色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金灿告诉记者,该中心成立后,像这样的集中“问诊”,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

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是浙江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之一。早在2012年,浙江就启动了省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工作。多年来,各牵头高校大胆尝试,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

产学研用无缝对接

“别看现在进企‘问诊’很受欢迎,在以前,就算我们捧着科研成果上门求合作,也可能被拒之门外。”金灿直言,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存在着重学术轻实践、重论文轻转化的倾向,容易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即便技术突破再惊艳,若无法走出实验室、不能转化为实际产品、不能驱动产业升级,终究也只是空中楼阁”。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了一个新的合作平台,为实现研发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可能。

维生素D3系列产品是国际上治疗骨质疏松疾病的首选药物,在国产化前,相关生产技术一直被荷兰垄断。作为协同企业,浙江花园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这一难题反馈给了中心。

中心苏为科、金灿两位教授第二天就背着包去了企业,之后又专门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那时,我们一直实验室、车间两头跑,经常是今天和车间工人一起三班倒,明天就回实验室研究到深夜。”金灿介绍,最终历经10余年联合攻关,团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不仅获得了2023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还在协同企业实现了技术推广,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额超20亿元。

“高校要依托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在产业一线发现问题、定义课题、创造价值。”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向家伟介绍,近年来,中心通过设立企业技术需求池,选派“科技副总”,建立“共投设备、共组团队、共担风险、共享产权”机制,提供中试孵化、标准制定等一站式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探索构建了“需求导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有效破解了高校成果“转化难”与企业技术“获取难”的双向梗阻。

而在浙江理工大学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胡旭东看来,科研成果要变成走向市场的成熟产品,必须走完“最后一公里”,“我们高校不仅要将项目‘扶上马’,还要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后,想方设法再‘送一程’”。以该中心与浙江日发纺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联合攻关取得突破后,中心并没有做“甩手掌柜”,而是继续发力,进一步开发了内衣机数字化联网系统。同时,还根据企业对技术保护的要求,将原先参与开发的核心技术人员连同全部技术打包“出售”,让企业在获得全套技术的同时,也拥有一支成熟的技术维护队伍,实现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三赢”局面。

激活协同“内驱力”

不久前,省教育厅公布了第八批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共32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目前,我省已累计认定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00个,协同企事业单位数百家。

然而,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协同创新中心也暴露出了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驱力”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各协同主体“形融而神不融”的现象依然存在。

“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破各协同主体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活化多元体制协同创新关系,强化运作机制创新效能,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建高效运转的协同创新共同体。”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说。

基于这样的理念,浙工大率先作为。该校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各协同单位就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非法人实体组织,并设立理事会等专门委员会。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通过集体会商,对中心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通过不定期召开协同单位工作会议、建立联络员制度等工作机制,推进各项机制改革和重大协同任务的开展。

在此基础上,中心又围绕绿色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和药物制剂3个主攻方向及4个支撑平台组建了多支跨单位链式联合创新团队,涵盖了原料药、制剂等整个制药产业创新链,贯穿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研究的全过程。同时,还积极对接制药产业重大需求,建立了重大协同项目主动设计机制,先后凝练并实施了14项重大协同科研项目,实现了科研项目由被动实施向需求驱动、主动实施转变。“理事会抓总,创新团队抓落实,产业需求与项目精准对接。”金灿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已构建起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实现常态化的高效运转,中心还必须抓住利益分配这个牛鼻子,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激活协同‘内驱力’。”胡旭东介绍,为此,该中心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鼓励各协同企业和中心的主要技术人员等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公司,明确各方责任和利益分配,实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有了承载共同利益的实体平台,合作关系就能固定下来,长久的协同创新自然未来可期。”胡旭东说。

我省其他牵头高校也在积极推动机制创新。丽水学院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限制,建立了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采用柔性引进、兼职、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民间工艺大师加入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成果转化贡献积分制”,将技术推广面积、企业采纳率纳入职称评审,近3年有12名教师因成果转化破格晋升职称。

建强创新生力军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住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在浙农林大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陈杰眼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难点在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前沿技术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中心探索实施了“导师+企业+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与各协同企业共建了一批“青年英才基地”,还明确要求研究生必须到企业完成6个月以上接地气的研发。

学生杨怡妍就是其中之一。研二期间,她被派驻到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助理研究员。在该企业,她参与到生物农药发酵工艺的优化工作中,并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一系列现代实验设计方法,系统优化了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使产品发酵效率提升了近40%,成果直接应用于万亩良田。“我们始终坚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闭门造车式的科研训练,要扎根产业实践,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在协同生态中激发潜能。”陈杰说。

而在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汪亚明眼中,产学研协同育人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中心依托地方青瓷文化优势,成立了中国青瓷学院,设立了以培养青瓷人才为核心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分层培养本科、“3+4”本科、“3+2”专科等不同层次的青瓷应用型人才。同时,引入企业导师与行业大师参与课堂教学,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视角和职业发展建议。

此外,该中心还积极与协同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对青瓷人才的岗位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培养1000多人,自主创业率由2016年的5%提升至15%,毕业生开办的青瓷企业在当地极具影响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