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AI接入课堂,教师是进是退
发布日期:2025-03-14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从个性化教育到智能化评价,从虚拟助教到课堂管理……随着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变化已悄然发生在课堂内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改变,课堂正在被重塑,教师的角色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教师该如何用AI赋能教育教学?AI在课堂创新和改革上能帮多大的忙?教师最后会被AI取代吗?这些正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时代新课题。

以开放之姿,拥抱技术

每周二、四下午3:50,绍兴市快阁苑小学的拓展课准时开始。ARcode少儿编程、乐高SPIKE机器人、MakeX机器人……这些透着浓浓“AI风”的课程是学生们眼中的“香饽饽”,每次选课几乎都是被“秒杀”。

快阁苑小学嵌于居民小区内,办学规模不大,却入选了教育部于2024年公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原来早在3年前,这所“藏”在居民楼间的学校就已经开始探索如何让教师与AI产生深度链接。

2022年,快阁苑小学建立了“未来教师工作室”。副校长房莹介绍,学校鼓励年轻教师在立足自身学科的基础上,掌握新技能,投身信息技术教学。“拓展课的老师几乎都来自本校,并且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

科学教师陈飞的另一个身份是虚拟机器人(编程)教师。两年前,陈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工作室。从一开始对机器人编程“一窍不通”到如今独当一面,陈飞坦言,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收获了成长,更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理解:“科学课和信息科技课并不是两个孤立的学科,而是相互关联渗透的。比如,编程课要求学生编写点亮灯泡的程序代码,就涉及科学课上有关电路的知识。”

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融合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在AI时代的浪潮下,有的教师躬身入局,学习新技术;有的教师则尝试借力新式教学工具,赋能学科教学。

上学期,在学校组织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朱维媛第一次用AI批改作文。只需要把学生的作文拍照上传,AI就会根据范文要求,从综合评价、分句点评、思路点拨这3方面作出点评,还会圈出错别字和好词好句,不出5秒,一份详细的作文“诊断书”就开好了。

最近,朱维媛求助AI,让它帮助策划周记主题,“老师自己想到的主题有限,AI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参考,其中一个主题是‘假如我的作业本会说话’。结果学生很喜欢这个主题,也有话可说,交上来的作文鲜活多了”。

在快阁苑小学,很多教师都和朱维媛有相同的感受。科学课上,陈飞通过AI将学生记录的长周期作业表转化成了一幅幅直观的图表,“本来画一幅图需要花费老师半天工夫,现在不仅节省了时间,学生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英语课上,房莹用AI即时生成语音,给学生“磨耳朵”,“有了AI后,老师可以将英语文本转化成男女老幼的语音,学生的听力素材也丰富了”。

以专业之力,创新课堂

随着AI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师如何用好AI,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三小学的一堂人工智能拓展课上,记者试图找到答案。

“我们这次的任务是开发一款智能化的装置,用来宣传龙泉青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使用者可以线上体验制作青瓷的过程。”信息科技教师沈鹏下达了任务。

从2019年起,沈鹏就开始接触AI教育,并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们认识AI。“之前的信息科技课主要是教学生怎么用已有的工具,现在我们更多是鼓励学生和AI一起参与作品的二次开发,生成一些更适合本地的、个性化的AI作品。”

“请介绍一下龙泉青瓷的历史。”“如何制作一款青瓷?”“现有的宣传有哪些?”……学生们打开对话框,开启了与AI的对话。AI作为助教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种以问题导入、以AI辅助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并不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有一年多用AI辅助学习的经历。“学生通过和AI互动获得答案,但怎么才能获得正确答案,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黄华伟认为,在AI时代,提出问题比获得答案更重要。

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提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迁移的能力,都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在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人工智能教研员沈伟春看来,当AI作为助教进入课堂,它的意义不仅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个很好的补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当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会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答案本身。

AI时代,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在沈鹏看来,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如何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获得他们理想中的结果,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思维,激发出潜能”。

以辩证之思,应对挑战

当AI进入课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是否会被取代?AI会让教师职业消失吗?原有的学习方式是否还有必要?面对质疑声,教师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使用AI工具之前,朱维媛批改作文大约需要一个下午,有了AI的助力后,两节课不到就批完了。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朱维媛发现AI在评改作文时,角度更全面,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写作建议。尽管如此,朱维媛并不打算“全权放手”,而是在AI评改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情况,再给出具体的写作建议,“对于AI来说,它看到的仅仅是一篇文章。但对老师来说,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在备课环节,AI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生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配套练习。但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南浔小学教师吴月斐眼中,这份近乎完美的教案却是一把双刃剑,“备课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若只是模仿和挪用,就会掉进AI设定的公式里”。

目前看来,AI技术将教师从重复性任务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多地扮演学习引导者、设计者的角色。但回归到教育本身,仍有一些是AI无法替代的。以语文教学为例,在AI可以轻易获得任何知识的当下,有人质疑,背诵和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有必要吗?但在黄华伟看来,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是AI无法替代的。

“育人这件事情绝对不是冰冷的机器可以替代的。”在房莹看来,育人的本质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或技能培养,它是一个充满温度、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过程。“AI技术或许可以辅助教学,但它永远无法替代育人过程中那些人性化的部分,比如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