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340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 生成日期: 2025-11-21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 浙江工业大学强化有组织科研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
|
||||
|
浙江工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勇担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强化有组织科研,系统布局、精准发力,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精准锚定重大战略,系统布局科研攻关。一是聚焦战略领域。以“一流学科攀登工程”为牵引,重点布局双碳与环保技术、精细化工与复合材料、结构生物学及关键生物技术、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依托1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聚力打造绿色化工、生命健康、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四大优势特色学科群,形成服务国家战略的学科支撑体系。二是打造创新引擎。瞄准科技前沿,强化“绿色化学”特色,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构建化工、生物、药学、材料、控制等多学科支撑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及“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需求,主攻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整合校内外优势力量,高质量建设绿色化学合成与转化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先进分离膜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培育国家化工领域战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支撑。三是统筹一体改革。充分整合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平台创新研发优势和企业产业技术优势,推动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应用融通创新,形成“科研平台共享、人才联合引育、成果协作转化、项目联合申报”新机制。迭代升级产地融合、校地融合的“双融计划”,设置特聘研究员岗位,实现科研人员在高校、科创平台与企业间的自由流动,“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等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实施全链条、长周期、规模化创新人才培养,与白马湖实验室共建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与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共建地理信息学院,打造“教科人一体化”省级示范样板,相关成果入选“创新浙江”优秀案例。 强化战略人才引育,聚力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完善人才梯队。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坚持“引育并举”“一事一议”,推行重大贡献“绿色通道制”,综合运用“代表性成果”评议、同行评议等方式,科学构建“1(重大突破性目标)或X(重要基础性目标)”评价指标体系,持续健全“顶尖—领军—拔尖—青年”人才队伍结构,汇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把握科技大势、引领学科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二是组建创新团队。实施“科研北斗”攻关工程,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制定“标杆性杀手锏科研任务清单”,通过科技攻关“揭榜制”和首席专家“挂帅制”等,首批成立的27支重大重点创新团队(重点团队17支)引领作用显著,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三大奖一等奖13项,助力学校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全省重点实验室13个。三是强化策源能力。实施“破冰造峰”突破工程,鼓励创新团队交叉合作,着力加强化学化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力产生“从0到1”的突破。以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在《科学》《自然》《细胞》正刊发表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连续9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9项,“十三五”以来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54项,学校位列自然指数全球排名第162位、全国科技创新高校第23位。 一体推进双链融合,全面构建创新生态。一是加强区域联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三个校区为源点与属地政府共建“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策源效应,深化校地战略协同,加速中试基地建设与科研成果本地转化。按照“学校布点、学院建点、学科团队蹲点”的总体思路,精准服务地方发展,打造校地合作样板,相关经验成果入选“2024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十大好案例”。二是深化科产融合。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协同攻关模式,与中能建、东方电气、华东制药等6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打造绿色化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创新深度融合示范区。建立健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机制,创新实施“战略科学家引领+政企联动”,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工业放大—规模化生产—产品落地—商业流通—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生态,在“从1到10”“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领域成效显著,有力支撑千亿级产业链发展。三是提升转化效能。有组织布局方向,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推动更多教师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有用科研。简化转化流程,由“线下跑”变为“网上办”,成果赋权、转化审批、收益分配等成果转化关键环节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近5年,学校获中国专利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14位,在2024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位居第9位。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一是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积极探索与推进校、院、团队三级科研机制改革,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围绕学校重大突破性指标、重要战略性指标和重点发展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推动事业快速发展。实施“一年一大事”科研目标任务工作办法,与各单位一对一签订任务书,保证学校在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和重点人才项目上的突破。二是推行多维评价改革。优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探索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成果产出与评价机制,破除项目、论文、专利之间的管理壁垒,提升科研项目执行绩效能力。以赋权试点改革为契机,实施单列社会服务型职称、增加成果转化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等举措,建立起以转化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供给不断丰富、转化活力持续释放。三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发挥学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示范效应,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科研队伍。举办“星耀运河”科技创新周、青年科学家沙龙等,评选年度学术新星和年度科技进展,营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编撰出版《院士学术年谱》,深入宣传学校老一辈科学家“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攻坚精神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报国情怀,引导全体科研人员传承“敢为人先”的锐气,将个人追求融入服务国家发展的伟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