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326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 生成日期: 2025-11-10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 浙江理工大学多维赋能对口帮扶 绘就“教育共富”新图景 | ||||
|
||||
|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坚决落实省委关于教育对口帮扶工作的部署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全方位深层次帮扶丽水学院,为破解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难题、服务山区海岛县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高校样本”和“浙理方案”。 一、加强科学谋划,构建“三位一体”帮扶体系 浙江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以顶层设计牵引帮扶工作全局,突破传统单向援助模式,打造“科学帮扶、精准帮扶、长效帮扶”的闭环链条,构建长效稳固的帮扶保障机制。一是坚持科学帮扶。学校党委将帮扶丽水学院列为重点任务,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统筹、部门联动、学院深耕”的三级协同网络,两校共同研究擘画发展愿景,制定签署《浙江理工大学帮扶丽水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备忘录》,推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等部门及机械、经管等学院,与丽水学院对应单位深度结对,将丽水学院的核心需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帮扶路线图。二是坚持精准帮扶。形成涵盖硕士点培育、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科研项目申报等领域的“帮扶清单”,遴选学科带头人、管理骨干组建“帮扶智库”,通过建立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任务举措,协同破解关键难题,确保帮扶工作精准高效。三是坚持长效帮扶。创新“双向造血”机制,打通“干部共育、能力共进”的双向通道,以柔性挂职、专项指导等方式,选派优秀干部和学术骨干参与丽水学院管理规划、实验室建设优化等工作,同步接收丽水学院人员来校交流锻炼,实现管理理念与治校经验的浸润式交流、互动式共生,推动帮扶从“外部输血”向“系统造血”跃迁。 二、聚焦人才培养,探索“育才联智”协作模式 浙江理工大学持续深化校际协同育人模式,积极开放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优质育人资源跨山越海、直抵一线,为丽水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撑。一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向丽水学院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优质平台资源,有力支持学生实训实习实践。开展“名师送教”,常态化选派骨干教师赴丽水学院开展短期授课、学术讲座、学科竞赛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精准帮扶工作,构筑起“山海无阻”的质量提升通道。二是加大学生交流力度。实现从个别专业试点向优势学科全覆盖的迭代升级,接收丽水学院数学、化学、机械、计算机、电子、土木等多个专业的数百名交流生。创新“导师制+项目浸润”机制,推动交流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室科研与创新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学术视野与创新能力“双提升”,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三是深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稳步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自2017年启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以来,累计聘任丽水学院60位教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81人,实施“导师联聘、课程共建、论文共导”,直接赋能丽水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能力与整体水平。 三、推动内涵建设,激活“强基跃升”发展引擎 浙江理工大学聚焦丽水学院面临的发展瓶颈,以“学科提档+科研攻坚”双轮驱动,助力丽水学院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好学科发展良方。针对丽水学院机械、计算机等重点发展学科,组建跨校专家“诊疗团”,开展全方位“学科体检”,面向学位点布局增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专业申报、教学成果奖培育等重点工作的关键环节,累计开展全链条、伴随式指导106次,助力丽水学院申报获批专业硕士学位点11个,学科体系更趋优化。二是强化科研协同攻坚。紧密对接丽水市主导产业需求,整合两校优势科研资源,组建跨学校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合力冲击高水平科研项目与标志性成果,近三年联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1篇,成功获批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逐步形成“以项目育平台、以平台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活跃交流合作氛围。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互邀学术讲座、共设专题论坛等方式,营造学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的浓厚氛围,如2023年学校组织教授团队赴丽水学院开展专题辅导12场,丽水学院派出多名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国家级项目启动会、培训会及产业高峰论坛,加强思想碰撞,推动经验共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