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劳”动筋骨 启智润心 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打造城市小学劳动教育样本
发布日期:2025-10-16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9月底的杭州,骄阳依旧似火。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笕新校区的阳光农场里,学生们却不惧炎热,弯腰在地里忙得热火朝天——红薯丰收了。“我挖到了‘红薯王’!”六(3)班学生孙依檬高高举起一个比她手掌还大的红薯,脸上写满收获的喜悦。

这片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劳动乐园”,由教学楼的天台改造而来,种植着各种瓜果蔬菜,成为学校破解城市小学劳动教育困境的生动实践场。

让学生亲手触摸土地

早在2013年,学校便开启了生态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在阳光农场里,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西蓝花、豆角、红薯、辣椒、茄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季节更替种植不同的蔬菜。天台的另一边,桃子、柚子、石榴等果树长得郁郁葱葱;“濮萄园”里,巨峰、夏黑、红提等不同品种的葡萄攀着丝网恣意生长。

除了种植果蔬,养猪是学生最津津乐道的农场体验活动之一。这些天,6只憨态可掬的金华两头乌猪仔将入住操场一角的“猪宝堡”,学生们都在翘首以盼。这座约20平方米的养猪场建于2015年,是学校开展生态农业实践的场所:屋顶种植甘蔗,室内养猪堆肥。学校每年引进猪仔,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担任饲养员,负责清扫猪舍、用食堂剩余的餐食作饲料喂猪、记录小猪的健康状况等任务。尽管任务不轻,但学生们个个期盼早点轮到自己值班。

随着学生逐渐掌握种植、养殖等基本技能,阳光农场也迎来了更新迭代。

气温33℃、风力1级、湿度51%——在“濮萄园”的长廊下,一个电子显示牌清晰地显示着当天的天气情况。显示牌旁,一排黑色立体架整齐排列,翠绿的菜苗在搁板上茁壮生长。它们的根系吸收着由学生精准调配的营养液,感应器实时监控温度与湿度。边上的透明水缸里,鱼儿游弋,它们的排泄物经转化成为水缸上层菜苗生长的营养液,构成鱼菜共生的生态闭环。2019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智慧种植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无土栽培的奥秘。这两年,学生饲养的动物不只有小猪,每个班级都领养了“班兔”。为了让兔子拥有一个恒温的住宿空间,学生还专门设计制作了温控设备。

从春季疏花疏果,到夏季病虫害防治,再到秋季测评果实品质;从探究草药的生长习性,到研究如何平衡鱼类养殖与蔬菜种植,再到扎起稻草人驱赶鸟类保护果实……阳光农场的每个实践环节,都让学生对农业劳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处副主任朱萍芳表示:“我们坚信,真正的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亲手触摸土地。”

构建“顶天立地”的导师团

9月23日傍晚,学校的餐厅里灯火通明,“丰收节·奇妙夜”家宴正在热闹进行。学生亲自下厨,犒劳来自校外的劳动导师。导师队伍中既有农科院的专家,也有食堂工作人员、保安和附近社区的志愿者。

得益于毗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地理优势,加之不少家长在农科院工作,学校自然而然地将农科院发展为开展生态农业实践的“后援团”。两头乌猪仔、稀有葡萄品种、优质花卉种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均来自农科院。同时,来自农科院的研究员李伯钧受聘成为顾问,对校园屋顶进行了全面规划与设计,将“猪宝堡”纳入农科院养殖实验基地。

科学教师江慧清楚地记得来自日本的专家西村润给大家上的一课。几年前的春天,果园里的桃花开得层层叠叠。看到此景,西村润拿起修枝剪,利落地剪去一簇簇花枝。“为什么要剪掉它们?”有学生忍不住问道,西村润停下动作解释道:“花朵太多会分散树木的养分。果树也需要集中力量,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桃子。”

“我们的校外劳动导师团队‘顶天立地’,”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季康平告诉记者,“既有科研专家提供专业高度,也有来自基层的平凡劳动者传递生活温度。”在学校工作了18年的保安靖小光,就是备受学生欢迎的“乡土专家”。“这种虫子是菜青虫,要用手捉掉。”在菜地里靖小光一边回答学生的问题一边略带骄傲地说,“学生种花种菜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跑来问我。”

在这些“顶天立地”的导师的引领下,濮小学子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劳动成果点亮公益之路

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远不止于春种秋收。学校精心构建了“劳动—收获—分享”的完整育人闭环,让每一次丰收都成为学生多维成长的契机。

学校打造了“拓心志愿者”树德课程,通过公益商场、创客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财商,更让公益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杭州市笕桥街道天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叶平回忆道,今年建军节,学生们自发组织慰问抗战老兵,听老兵讲抗战故事,给老兵送上自己种的瓜果蔬菜,“老兵们非常感动”。每年年末,学校举办的“猪事大吉”公益售卖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学生将自己种的蔬菜水果、饲养的猪拿来拍卖,吸引了附近社区的居民、企业参与。拍卖所得款项则全部用于帮扶山区儿童。

历经12年的劳动探索,学校构建了集生产、经营、公益于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不仅为学生奠定了劳动基础,更让他们怀有一颗懂得创造、分享与感恩的心。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