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校企共绘学生“岗位胜任力画像” 宁波城市职院以企业标准重构学生评价体系 | ||||
|
||||
3分钟内完成两件行李的寄存登记,全程搬运无破损;国庆单日独立接待20组客人,流程差错率低于1%;仪容仪表百分百达标,服务获客人书面表扬……这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南苑学徒制班大三学生方宇轩,在宁波南苑环球酒店顶岗实习一个多月以来的成绩单。他的表现,丝毫不逊于正式员工。 “过去,一名实习生至少要培训一个月才能独立上岗,现在几乎可以直接上手,无缝对接。”该酒店前厅部负责人江一舟坦言,这一转变得益于学校与酒店共同推进的评价改革。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人才评价面临这样的尴尬:尽管强调校企合作,但评价过程仍由学校主导,重理论、轻实践,企业往往只是配角,甚至是“走个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容易导致育人与用人严重脱节,“学校教的用不上,企业要的不会做”。 “学生好不好,企业的评价很重要。”宁波城市职院旅游学院院长张建庆直言,在评价改革中,学校要大胆将评价话语权更多地赋予企业,把企业需求作为人才评价的关键标准,从考核内容制定、评价流程执行到结果运用,都要确保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被企业认可,实现入学即入职、培养即就业的目标”。 2018年,以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该校与宁波南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人才评价改革,共同探索校企双元主体协同评价的新机制。 为确保改革落地见效,校企双方派员组建了评价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评价工作、制定评价标准,同时成立双导师考核小组,具体承担评价实施工作。其中,评价改革领导小组共9人,由学校旅游学院院长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共同担任组长,校方成员包括旅游学院副院长、专业带头人及两名骨干教师,企业方由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三大运营部门负责人组成。双导师考核小组则按师生比1∶5精准配备,以2023级南苑学徒制班为例,42名学生共配备校企导师各9人,并相应组建9个考核小组,确保每名学生均有两名导师负责其全过程评价。 明确了“谁来评”,下一步就是“评什么”与“怎么评”。为此,校企双方大胆创新,探索构建了一套基于企业真实用人需求的“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该体系参照国际品牌酒店的先进标准,围绕15个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建立了15个精细化评价模型。 以前厅岗位为例,其胜任力模型由理论知识(30%)、岗位技能(50%)与职业素养(20%)三部分构成:理论知识由专业导师负责,通过纸笔测试、虚拟仿真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前厅运营实务”课程的成绩;岗位技能由企业导师主评,重点评估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的“实战”表现,包括前厅服务流程标准化执行、客户投诉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指标;职业素养则由双导师共评,涵盖“企业文化认同度”与“工匠精神”两个方面。 为有效整合各方评价数据,学校还与企业共同搭建了现代学徒制数字化评价平台。该平台依托“数据采集层”,连接酒店PMS系统与学校教务系统,实时抓取学生的各项成绩数据并汇聚至“评价分析中枢”,经智能处理后,自动生成直观的“岗位胜任力画像”。 “相比传统考试,新的评价模式更能全面衡量我的综合素养与岗位胜任力。”在平台上打开自己的“前厅岗位胜任力画像”,方宇轩有感而发。画像显示,他的“前厅运营实务”理论课成绩是85分,若按传统评价标准仅为“良好”。但在工学交替期间,他的岗位表现出色,获得了97分的高分,职业素养也赢得了双导师认可,拿下19分。最终,三项成绩综合折算后达到了93分。“这不只是分数的提升,更是从‘良好’到‘优秀’的跨越,也正是凭借这一成绩,我如愿定岗到了前厅部。”方宇轩说。 这并非个例。据了解,在工学交替期间,通过双向选择,南苑学徒制班的每名学生至少要轮岗5次,并相应生成至少5份“岗位胜任力画像”。这些画像已成为企业定岗时的重要参考。 7年来,得益于评价改革的持续推动,学校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较改革前平均提升30%,“双证书”获取率由75%跃升至97%。企业端也同步受益,不仅培训成本大幅降低,学生岗位留存率更提升40个百分点,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持续攀升。 目前,该模式已在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校内专业推广应用,并辐射至全国20个省份的40余所高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