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创新构建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 助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 | ||||
|
||||
平湖市认真开展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改革试点,积极构建聚焦“增技增收”核心、厘清四张清单、实施五项工程、打造两大平台“1452”工作体系,加快提升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和技能水平,两年来,全市完成成人“双证制”初高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8917人,职业技能培训4.9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9528人。《平湖“双元六共”模式定制培育高技能人才解决企业“用工荒”》荣获2023年度省改革突破奖。 一、厘清“四张清单”,实现“供给+需求”精准性匹配 一是摸清需求清单。通过社会屏、学校屏、电视屏、手机屏“四屏”下沉宣传,对全市40.92万名社会人员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需求问卷调查,其中掌握有提升需求人数12.45万人,较2022年增长41.96%。二是梳理供给清单。结合省教育厅、浙江开放大学提供的1270个学历教育和6243个技能教育项目,根据平湖产业结构、劳动者需求实际,按专业、高校分别梳理出227项学历供给清单、179个技能供给清单,编印成册,并在“增财实学”应用同步上架。三是配套政策清单。出台《平湖市“学历+技能”双提升若干政策实施意见》,推出16项激励政策。对完成学历提升的社会人员给予学费总额30%—100%奖励,对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800—3200元培训补贴。此外,对企业、院校、镇街等不同主体均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试点以来,已兑现政策奖励4805万元。四是完善匹配清单。依据“增财实学”应用数据分析,向市民推送“学习信息”“岗位信息”,向院校推送“专业课程开设建议信息”“生源信息”,向企业推送“企业班信息”“简历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供需匹配办班清单。2023年分别组建各类学历提升班262个、技能培训班455个、社区教育班1603个。 二、实施“五项工程”,实现“物质+精神”多样态获益 一是企业职工“学历+技能”双提升工程。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主动对接企业,整合市内外中高职和高校教育资源,满足企业职工提升需求。2023年,面向企业举办德西福格、卫星能源、平湖石化等19个企业班。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素养提升工程。依托平湖省级农业经济开发区特色优势,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共开设无人机施肥、草莓水培、葡萄种植等13个班次。三是现代服务业职工能力提升工程。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兼顾学历提升,开设中式面点师、农村电商、育婴师等社会培训班417个,惠及1.6万余人次。四是全民精神富足提升工程。通过百姓学习之星、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老年教育村居学习示范点等评选活动,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先后组织全民精神富足提升培训1341场,5.2万余人次获益。五是高层次人才提升工程。一方面以市委主体培训班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对干部、企业家、技术人员等开展培训;另一方面以研究生、高级技师等为培育目标,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渠道,目前,各镇街报名研究生学历提升636人。 三、创新“两大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 一是创新开发“增财实学”数字应用。包含一个数据驾驶舱和三个子场景,着力解决“谁来学,学什么”“在哪学,怎么学”“学以致用,效果如何”三个问题。其中“精准服务云”子场景,通过多渠道采集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归集分类,向市民、院校、企业精准推送匹配清单;“学习立方体”子场景,梳理与企业生产适配的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课程互换清单,实现“两证”课程免修;“政策兑付通”子场景,对接浙江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系统,让各类学习成果以积分形式量化并实现实物兑换。“增财实学”获评2023年全省教育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二是创新设立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综合服务中心。依托开放大学平湖学院,整合系统内教师资源,成立非法人实体的市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综合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社会宣传,动态梳理“四张清单”。同时,积极协调有意愿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入驻,目前已与浙江工业大学、嘉兴大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合作。 (平湖市教育局 供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