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4-00137 | 文件编号: 浙大创赛组〔2024〕1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4-05-24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关于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 ||||
|
||||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普通高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决定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选拔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总体目标 对接全国大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到更浙江、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擦亮创新创业教育浙江新名片。 ——更浙江。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传承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浙江红色基因,找准教育服务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的新定位,助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三个“一号工程”,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感召力。 ——更国际。深化创新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沟通与互动,打造中外青年思想碰撞、人文对话、相互促进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影响力。 ——更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造就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新时代好青年,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塑造力。 ——更全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各类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在各类各学段的全覆盖,打通人才培养各环节,进一步发挥大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支撑性作用,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引领力。 ——更创新。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丰富竞赛内容和形式,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动能,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创造力。 ——更协同。充分发挥大赛平台纽带作用,促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开放大学、开放产业、开放问题的良好氛围,助推大赛项目落地转化,营造支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共同合作、互相包容、互相支持的良好生态,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凝聚力。 三、主要任务 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激励广大青年深入基层、深入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了解国情省情民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增长智慧才干,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四、大赛内容 (一)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详见附件1―4)和萌芽赛道(具体方案另行公布)。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详见附件2)。 (三)同期活动。包括共话未来:全球未来产业对话会;共聚未来:创新导师全省公益宣讲;共享未来:创新成果转化“直通车”活动;共寻未来:梦想小镇创新文化之旅;共唱未来:大赛主题曲传唱活动。 (1)共话未来,走向国际之路:全球未来产业对话会。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际化的创新产业体系和资源,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帮助全球创客青年提供交流、合作、对话平台,引进更多的优秀创新创业个人及团队,邀请海外高校、海外侨胞、侨商、侨青代表、港澳青年精英代表举办创新创业对话活动,开展主题演讲、创业政策宣讲、国际人才集市等活动,赋能全球青年创新者。 (2)共聚未来,聆听创新之声:创新导师全省公益宣讲。依托高能级科研载体专家智库,成立由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浙大脑机交叉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专家组成的创新宣讲团,在大赛期间集中宣讲、统一宣传,提升大赛感召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大赛氛围。同时,通过参观浙江创新馆、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小镇、未来科技城城市展厅等创新创业场馆,感受前沿科技创新魅力。 (3)共享未来,勇攀产业之巅:创新成果转化“直通车”活动。依托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杭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科技园、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的资源,开展系列成果转化对接会,提升大赛项目成果转化,让创新成果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举办建设银行金融赋能创新专场活动,发布赋能大学生创新的专项金融政策,在众创空间、廉租房等方面提供保障,为青年创新创业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提供平台。在大赛决赛同期举办“金钥匙”争夺赛,诚邀入围大赛决赛的项目团队报名参加。争夺赛设置“金钥匙”10把,对获得大赛“金钥匙”的项目团队,落地后给予相应的补贴、奖励政策,推动大学生高质量来杭就业和创业。 (4)共寻未来,点燃青春之梦:梦想小镇创新文化之旅。梦想小镇以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深厚的历史底蕴为载体,以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和金融资源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为驱动,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所有参赛师生可在大赛期间,走访梦想小镇展厅,深度了解小镇“三生融合,四宜兼具”的创新氛围。同时,可以参加小镇项目落地政策宣讲会,对接孵化相关事宜。 (5)共唱未来,谱写传承之歌:大赛主题曲传唱活动。发布大赛主题曲,全省高校接力同唱一首歌,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呈现新时代浙江大学生投身创新的激情和梦想,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通过主题曲传唱在全省高校营造良好的参赛氛围,谱写大赛新篇章。 五、组织机构 (一)大赛由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承办,具体承担省赛相关的组织、日常事务和专家组会议等工作。 (二)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组织实施指导工作,具体负责制定竞赛章程、方案,指导专家委员会设计评审标准和组织评审、认定评审结果,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负责项目评审等工作。设立纪律与监督委员会,负责对赛事组织、参赛项目评审、承办单位相关工作等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成立仲裁委员会,负责对争议事项进行仲裁。 (四)各高校应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教务、学工、科研、团委、外事、创业学院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校赛组委会,负责校赛的宣传、组织、动员和省赛参赛项目的选拔工作。 六、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详见附件)。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 已获本大赛往年国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已获往年(不含2024年)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赛项金奖或同等级奖项的参赛项目,可报名参加省赛,但省赛不再重复评奖,仅作为国赛推荐参考。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89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有关学校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七、比赛赛制 (一)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省级决赛三级赛制(不含萌芽赛道)。校级初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省级复赛由各高校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大赛组委会将综合考虑各高校大赛组织情况、往年获奖项目情况和创新教育工作情况等因素分配省级复赛名额。 (二)全省共产生700个左右项目入围高教主赛道省级复赛,210个左右项目进入省级决赛;330个左右项目入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省级复赛,110个左右项目进入省级决赛;360个左右项目入围职教赛道省级复赛,120个左右项目进入省级决赛;180个左右项目入围产业命题赛道省级复赛,60个左右项目进入省级决赛。未入围今年省级决赛但参赛学生数超过本校在校生人数15%的高校,可获得一个省级决赛鼓励名额,不占上述指标。金、银、铜奖数分别按照入围省级复赛项目数的10%、15%、25%比例设立。 萌芽版块不设立奖项,由专家在各地市入围项目中评选出10个项目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展示。 (三)大赛设优秀组织奖30个和优秀工作者40名。 八、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2024年5月)。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31日中午12点。 (二)校级初赛(2024年6月)。各高校登录对应的报名网站进行报名信息查看和管理。校级账号将统一创建、分配及管理。校级初赛的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由高校自行决定,须在6月11日前完成。 (三)省级复赛(2024年6月中旬—7月上旬)。大赛承办单位对各高校选送项目进行资料审查,大赛专家委员会对入围省级复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入省级决赛。 (四)省级决赛(2024年7月中下旬)。省级决赛将评选出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和产业命题赛道的金、银、铜奖项目。 九、评审规则和解释权 大赛组委会根据全国大赛评审规则,结合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章程,制订评审方案。 本通知及附件所涉及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组委会所有。 十、工作要求 各高校、有关单位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赛事组织、项目培育、项目推荐、参赛数据统计和赛后工作总结等工作,原则上参赛学生数应不低于本校在校生人数的15%。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支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创新训练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十一、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一)请各参赛学校指定2名工作人员(一般为竞赛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和赛事主管人员)加入“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钉钉工作群,便于赛事工作沟通与交流。 (二)组委会联系人 刘炜亚 联系电话:0571-88008979 金圣塔 联系电话:0571-28869521 电子邮箱:zjcxdsmsc@hznu.edu.cn 通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政编码:311121 附件:1. 2. 3. 4.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 2024年5月24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