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人防技防结合,及时有效干预 浙江安防职院——让校园成为安全的港湾
发布日期:2024-05-20 浏览次数: 字体:[ ]

张平建最近多了个“陪餐”的任务。通过观察,他发现班上有个同学已经独来独往一阵子。“根据寝室长报送的情况,他在寝室里也很少与人交流。”作为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张平建打算从“约饭”开始,和这个同学谈谈心、摸摸底。

为了避免有学生长期落单,抑或陷在孤独、迷茫、难过等负面情绪里,浙江安防职院的心理网格员们多了一个隐藏任务——和“空心青少年”交朋友。坚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持续稳定心理支持的基础,也是学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由来,浙江安防职院在校园里为学生构筑起全方位无死角的温暖港湾。

把心填满:用情绪感染情绪

“心理危机百分百干预”

安全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林旦玲策划过很多活动,目的是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情绪。在她看来,与“空心病”相连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归根到底是一种情绪病,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消解。

于是,一把小小的团扇成为传递“团圆友善”的媒介。在安全管理学院最近一期“心理茶咖会”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亲手绘制了典雅的团扇,还效仿古人“赠人以扇、传之以善”的举动,以送扇(善)之名重拾友谊初心。“心理茶咖会”是林旦玲一手打造的朋辈团体辅导活动,常常一席难求,但每期总有些特别“幸运”的学生能以各种形式、因各种理由被邀请参加活动。

为每个学生创设适合的活动,源于安全管理学院“一生一策N措施”的身心健康支持系统,数据基座是学校建立的多领域15个类型学生数据库。从性格描述、行为异常、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15个维度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一步研判出心理问题,浙江安防职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干预援助机制。

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叶建蒙曾经收到一条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的预警信息。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上又面临“挂科”风险,导致出现较大心理波动。“造成心理波动的原因往往是多维度的,必须联动起来关注。”叶建蒙说,他们为这个学生联系了专业教师进行课后辅导,还提供了临时经济补助、安排了勤工助学岗,帮助他顺利走出心理低谷。

“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到了100%。”浙江安防职院学工部部长宿月荣道出背后的秘诀:除了精准掌握、分类施策,用好情绪这根“引线”至关重要,“它是很多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是引爆还是哑火,关键在于对情绪‘扬’和‘抑’的把握”。对于情绪欠佳乃至低迷的学生,要找到其心理波动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支持,帮他们把心理坍塌的一角再撑起来——

做情绪的“稳定器”。至少与一个同学关系特别好,能减少风险行为,增强归属感;了解各类资助政策和临时补助机制,能减少经济焦虑,增强安全感;能有得到表扬、肯定或被赏识的机会,就不会轻易地否定自己,增强价值感。

做情绪的“放大器”。加强国防教育,以忠军报国的大情怀涤荡、牵引个人的小情绪小感受,补全价值观缺陷,常打思想“免疫针”。组建由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的“飞鹰连”,带领全校学生强体能、担重任,助力他们心理韧性的提升。

对于情绪过于高涨、精力过分旺盛甚至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的学生,浙江安防职院在运动健康上下足了功夫,构建起“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职业体能”四位一体的体育健康体系。“身心健康本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体育运动不仅能宣泄掉部分学生过分旺盛的精力,还能以体质健康带动心理健康。”宿月荣说,除了确保每天一小时的运动,该校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项能坚持终身的运动项目,如军体拳、匕首操、舞龙舞狮等。“这两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沉迷手机、电脑等现象也大幅减少。”

把网织密:用专业成就专业

“校园安全不能有万一”

一晚上收到30多条安全预警信息,着实把智能建筑学院辅导员于雯吓了一大跳。她丝毫不敢马虎,立马联系学生了解情况。原来,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学生白天才刚在课堂上学习了消防安全知识,晚上便组队走上天台巡查起校园安全隐患。

学生在仔细察看安全死角、排查安全隐患,分布在校园各处的学生异常行为预警系统也在捕捉学生的身份信息。在多个摄像头动态捕捉和鹰眼系统等的共同作用下,系统能第一时间感知学生楼顶逗留、夜不归宿等异常情况,并给辅导员、班主任、中层干部、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发出安全预警,确保“快发现”“速干预”。

“虽然这是一场乌龙,但是我们从不寄望于侥幸,校园安全不能有万一。”学校党委副书记季凌斌要求全体教职工把校园安全工作做得再细些、再实些、再专业些。于是,一边用好各支队伍筑起人防屏障,包括24小时驻校联动值班团队、心理网格员和心理委员队伍、辅导员队伍、专任教师队伍等;一边以学生异常行为预警系统为基座,打通学生出入系统、网格行为系统、一卡通消费系统和鹰眼系统等平台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并进行“四色预警”分层跟踪。人力防范和技术防范双管齐下,该校对安全隐患和意外事件严防死守,织密安全防护网。

作为一所以“大安防”为特色的学校,安全防范技术、安全智能检测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安全评价与监理等一批自带“安全属性”的专业不仅教给学生安全意识,更从不同维度教给了他们安全防范、危机处理、避险自救等能力。“在学校开设的30多个专业中,绝大部分都与安全相关。”季凌斌说。

“网络信息安全”是不少专业的必修课。学完这门课,相关专业的学生成立了一支“红客护卫队”。在防护网络安全之余,“红客”们会通过关键词抓取,在校园论坛、网游聊天区等学生容易聚集的网络社群,及时捕捉与学生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有关的信息。

“以专业课程为单位,每学完一门安全相关课程,学生就会组织专门的安全小队,将校园各个场所检查一遍。”宿月荣说。永远把着眼点放在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和前期处置上,浙江安防职院还会常态化开展全员应急救护培训并适时组织开展消防、地震、反恐、水域救援等一系列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把墙筑牢:用合力凝成合力

“人人都是健康守门人”

得益于与温州市人民警察学校一体化办学,浙江安防职院的校园里常常能见到身着警服的公安人员,新入职警察的上岗培训也被安排在这里。一边邀请警察进班级授课、开展实训专项指导,一边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线上线下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今在校园里,若干个与医院共建的“心晴驿站”成为学生排遣不适情绪的“安全岛”。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到“心晴驿站”听几首音乐、看一段治愈系短片,抑或只是安静地待一会儿,给身心“放个假”。

在学校安全文化与氛围的熏陶下,心理网格员们在处理各类身心健康问题时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张平建的班里有很多男生都练习武术,一言不合就会下意识想用拳脚“说话”。每到这时,他都会拉上班委或其他心理网格员,分头安抚矛盾双方,再攒个局让大家面对面把事情说开,确保情绪不过夜、矛盾不升级。

家长的力量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往往一半在寝室,一半在家庭。”在林旦玲看来,校园安全工作并不只在校内,更要向家庭延伸。为此,该校专门成立了温州家风家教研究中心,为家长提供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免费咨询和课程辅导。林旦玲还发起“家风营造互助小组”读书会,每周末参加小组活动、进行家校沟通。除了为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搭建沟通平台,学校也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适当的家访。“一定要把家长拉到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这一边来,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林旦玲说。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