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育人: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校本实践(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典型案例七) | ||||
|
||||
一、问题背景 (一)新时代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 “唯分数”评价是当前教育改革亟待破除的顽疾。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综合评价改革的底层逻辑已经明确,就是要通过综合评价改革的深度实施来撬动、倒逼学校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育人理念、模路径以及运行机制等,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从“育分”到“育人”这一历史性转变。 (二)新发展对育人方式转型的呼唤 作为衢州市首批名校,学校一直走在教育改革前沿。自1997年建成衢州地区第一间烹饪教室,开启劳动教育研究,学校就把评价纳入育人体系中,开启“以评促育”的探索。厚实的校本实践为学校开展综合评价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社会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学校亟需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综合评价制度。 (三)新方案对评价能力提升的需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实施以来,“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然而,目前上述评价方式在现实的评价实践中尚未形成有效的实操路径。 二、工作举措 (一)全面梳理评价改革的校本经验 自1997年建成衢州地区第一间家政教室开始,学校探索劳动教育已26年,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学校以《劳动盟主成长记》为载体,梳理小学生日常劳动清单,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自2006年起,学校开展提升学生道德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小学生道德教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于2011年获第四届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核心素养的“小雅德育”探索与实践成为学校推动德育评价的重要改革经验。2018年4月,正式开启“小雅少年”线上线下评价模式。 2019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学科分项评价。艺术和体育的评价研究也同步开展,把学会乐器、掌握运动技能等纳入体艺素养评价中。 这些星星点点的朴素的校本实践,为学校综合评价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2022年8月,学校成立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领导小组,梳理学校评价改革经验,启动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体系的探索。2022年9月,学校“看见成长的力量”小学生综合评价数字化平台上线试运行。 (二)系统构建“五指”育人体系 为进一步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育人目标为:培育“言行大善、头脑大智、身心大健、品味大雅、笃行大远”的大成少年。 图1 “五指育人”目标体系 在“五指育人”模型中,“德育”居于大拇指的位置,意为以德为先,立德树人。 食指是最勤劳,使用频率最高的手指,比如拿笔、拧螺丝、解纽扣等都是它主干的。劳动教育是学校特色品牌,把“劳育”放在食指的位置,凸显了学校以“食育”作为推进劳动教育的突破口的理念和做法。 学生握笔以中指为依托,下围棋以中指落子,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核。“智育”处于中指的位置,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无名指又称环指,将“体育”放在这个位置,与象征着体育精神的奥运五环相呼应。 “美育”处于小拇指的位置,寓意一种优雅,“美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五个“手指”的配合可以完成或复杂或精细的劳动,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意味着“五育”之间的融合和协同;“五指”合拢则成为一只拳头,意味着“五育”并举的教育成效,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有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依托。在学校育人目标体系的引领下,结合《指导意见》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评价内容,学校迭代了“成器”课程体系,构建了“成善”“成智”“成健”“成雅”“成远”五大课程群,分别对应五大育人目标。 图2 “五指育人”内容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看见成长的力量”为评价理念,以五大育人目标为评价维度,构建“水滴”评价体系。 至此,学校依据《指导意见》中“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五项评价内容进行逆向设计,从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到评价实施,以系统设计观实现了一体化设计。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了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一达成情况则需相对应的评价体系来考量,同时评价的内容即育人的目标,由此实现了“教-学-评”一致的“五指”育人体系构建。 (三)实践探索“五看”评价体系 学校借助数字化综合评价平台,形成了覆盖“全科、全程、全面”的评价数据流,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看得全”“看得准”“看得清”“看得远”。 1.看得见:捕捉评价信息 《指导意见》指出,“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五个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体验、跨学科学习等真实的知识运用和实践活动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和典型成果,可以反映学生以上五个方面发展目标的达成水平。比如,值日结束后及时整理劳动工具,参加歌舞剧表演,积极参加班级篮球联赛,认真完成作业,这些校园中常见的场景,其实反映的都是学生在劳动、艺术、体育、学科学习等领域的典型表现和学习成果,老师可以直接通过观测进行捕捉。 2.看得准:编码评价信息 学校以素养发展为目标,链接新课程标准,进行顶层设计,以育人目标为一级指标,下分15个二级指标,并逐级细化为近百个行为观测项,形成一套素养型评价指标体系。换言之,这些行为观测项逐级反向汇入二级指标直至一级指标,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素养表现,为学生成长精准画像。 3.看得全:完善评价信息 学校将家长和学生都作为重要评价主体,以此拓宽评价信息来源,使评价内容更丰富,评价场域更多样。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果和成效可以在家庭中得以展示和表现,父母可在第一现场、第一时机进行写实记录型评价。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和指导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学生的成长增值,父母是最直观的见证者,理应由他们进行及时评价,与教师共享评价信息。 4.看得清:处理评价信息 数据流的这个环节,主要工作是处理评价信息,数字化平台根据编码后的各个维度的学生评价信息,对学生综合素养情况进行建模与刻画,形成可视化的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在大量数量的“喂养”下,数字化评价平台更加智能,更加清晰地呈现学生分方面的发展状况。 图3 学生五育发展状况雷达图 5.看得远:使用评价信息 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是评价的重要价值。如,根据数字化评价系统的数据分析反馈,体育组发现小林同学的跳绳数据远超同年级学生,且通过写实记录和体育打卡的分析,发现小林特别爱运动。基于这些情况,体育组对小林进行了能力检测,把他纳入了学校跳高队。 学校还设立了“成长加油站”,教师运用教学追踪个性辅导,鼓励家长参与,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如,小杨的“成长趋势图”中“书写清晰”这一指标呈现能力塌陷。班主任及时找到小杨了解情况,向他推荐硬笔书法课程。一段时间后,小杨这一指标逐渐饱满,反映其书写能力和态度都逐步提升和改善。 三、成果成效 (一)构建“五指育人”校本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以战略眼光对学校评价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和深度重构,形成了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操作,为学校实施评价改革提供了范式。 (二)形成学生综合发展“成长画像” 学校通过数字化综合评价平台的构建,形成覆盖全过程的学生成长数字档案,以雷达图形式呈现学生五个方面的发展态势,精准绘制学生成长画像,实现学生成长记录管理数智化,为学生成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数字赋能。 (三)促进教师评价素养发展 作为学校推动课改的典型经验,教师在“综合评价”实践行动中,深入理解评价理念,提升评价实施能力,自身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提升社会对学校办学认可度 综合评价改革作为撬动学校形成高质量育人体系的重要支点,成为系统推进学校教学改革、课堂转型、教师发展等重大课题的关键助推力。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果丰硕:教学质量持续处于区域第一梯队;体艺成绩显著,学生歌舞剧获全国二等奖、全省第一;劳动教育保持特色优势,2023年获评“省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这些成绩和荣誉都彰显学校实践育人显著成效,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满意度随之持续提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