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中小学劳动教育“工分簿+”数字化评价方式的探索(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典型案例六)
发布日期:2024-03-06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随着有关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各地劳动教育“全面开花”。我县各中小学劳动教育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但关注更多的是实施,往往“劳而忽评”。究其原因是学生劳动记录烦;全面客观评定难;教师评价实施忙;书面评价统计繁。为此,县教育局基教科联合教研室合力探索具有龙游特色的“工分簿+”数字化评价方式。

一、“工分簿+”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搭建

在全面深入研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该县结合当地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际,把劳动课程评价分成“日常劳动评价”与“项目学习评价”两大板块。对于“日常劳动评价” 又根据劳动实施的主体不同,按“校外劳动评价”和“校内劳动评价”,分别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及“自设项目”四个方面对应出十大劳动任务群,采取“工分簿记工分”的方式实现实时实际记录学生参与的各项日常劳动情况。

将学生劳动周专项劳动、劳动成果取得及劳动课程学习成效等作为劳动的“项目学习评价”整合起来,完成该项评价后,再与“日常劳动评价”一起,形成学生劳动的阶段性综合评价(详见附图)。

二、“工分簿+”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施

1.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评价记录的便捷精准。《劳动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学生良好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的提升及劳动习惯、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发展都需要在一定量的劳动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通过大量而繁琐的日常劳动评价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日常劳动记录,纸质本保管难、登记烦是个通病。该县通过钉钉平台,开发与搭建了全县统一的“工分簿”数字化平台,将日常劳动项目按照“记工分”的方式设置成表单,并根据不同对象表单应用的需要赋予不同的使用权限。其中,“日常劳动评价”的工分登记由家长负责,按项记录,累次计数。“学校劳动评价”的工分登记由班主任或劳动委员负责。平台会自动将学生参与校外、校内的各项劳动以工分的方式累计下来,作为一学期的工分量。

“工分簿+”数字化平台还具有学生劳动电子档案袋功能,学生日常劳动生活及劳动成果方面的图文材料均可以在该生名下得以保存及查看(如下图)。

2.鼓励多元化评价,形成项目评价的多样特色。劳动评价除了劳动量记录以外,学生参与劳动课程学习成效以及在各项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能力,取得的成果等也是评价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完成阶段项目学习评价,产生学生项目学习成效的相应等级,由班主任老师在“工分簿”中登记上学生所获得的等级,同时平台会根据相应的赋分规则,赋予该生“工分值”。

考虑到这类项目涉及学段不同,其评价的侧重标准不同;学校的课程与劳动任务单的设置不同,其评价的内容与要求也不同等方面的差异性,该县对学生劳动课学习情况、参与劳动周劳动成效等项目采取“一校一案”的多元式评价。

通过积极引导与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的劳动课程实施方案,把项目学习劳动评价有机融合到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劳动绘本、劳动叙事、劳动日志、劳动作品展、劳动档案袋制作等多种评价方法的灵活使用,丰富了评价过程的生趣。劳动清单的家校合作评、师生综合评、生生互相评等不同评价渠道,丰富了评价过程的多元。许多学校通过“一校一案”的编制与实施,把劳动项目学习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与量化,并与学生争章活动、学分银行卡积分活动、劳动技能达标活动等结合起来,形成阶梯性的评价标准,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又适合学生劳动能力的成长,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展现出各校劳动项目学习评价的亮点与特色。

3.借助云平台的算法,达成劳动课程的综合评价。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是反映学生在一个时段劳动课程学习的水平和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达成情况。按《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分簿+”评价体系也就很好地融合了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通过平台的算法功能来分步实现学生在一个阶段劳动课程学习的综合成效。第一步,平台结合学生日常劳动的“工分量”及根据其参与劳动时整体表现获取的“工分值”,计算出一个阶段的总得分,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赋予该生日常劳动的相应等级。第二步,平台再将学生“日常劳动评价”等级与“项目劳动评价”等级,又一次通过算法给出该生劳动课程阶段学习的综合等级成绩并作记录,完成该生阶段综合评价。

中小学劳动教育“工分簿+”评价方式的应用,能以评价激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能相对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劳动表现及劳动成效,是推进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效探索。

三、“工分簿+”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推进

1.双选十所先行学校。义教课程方案于2022年颁布后,劳动剥离综合实践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各学校着手实施。但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劳动课程实施经验一片空白。通过调研发现:好多学校劳动教育都在起步阶段,根本未及考虑劳动评价。所以我们认识到,评价不能操之过急,得先把劳动教育抓起来;有教育才能有评价,不能本末倒置,否则评价就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十所学校参加这个项目,先小范围试验,再逐步引导推广。同时对十所学校提出要求:十所试点学校是先行者、实验者,必须承担劳动评价的实验任务,这是义务,更是责任。

2.建构劳动评价要点。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公益劳动、职业准备、自我服务。根据劳动评价要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成果和劳动品质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要点建构。劳动观念上可以分为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指标:是否积极、认真参与劳动,是否具备质量意识,是否具备安全意识,是否具有环保意识,是否具有审美意识,是否具备勤俭节约的意识,是否帮助他人。劳动能力上可以分为劳动技能、劳动创造,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劳动技能掌握程度;能否利用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劳动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参与劳动的时长;劳动的强度;劳动环境是否适宜;劳动的难易程度。劳动成果包括学生个人的物质劳动结果和学生身心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劳动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否提升;个人完成既定劳动任务的时间长短;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主要可以从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方面开展评价。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要点只是为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个参照,在实践评估监测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每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与劳动教育任务确定、补充、完善。

3.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劳动清单制度可帮助学生明确参加劳动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要求,划出评价底线。当然,劳动清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在底线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可通过多方面收集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包括参与劳动的次数、时长等信息,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劳动清单的底线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合作情况、劳动成果等具体表现,分析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和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将统一性的评价要求和个性化的探索成果相结合,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定性。

四、“工分簿+”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成效

“工分簿+”劳动教育数字化评价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积极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操作便捷,特别是各项数据汇总非常高效。一是教师可选择自定义发布劳动任务,选择对应的类型并设置劳动时间。二是上传记录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寻。家长点击成长记录后,上传孩子打卡的视频/照片并进行描述,完成后点击确定即可提交。三是老师可在任务界面查看当前进行中的任务进程以及打卡情况,也可以查看打卡班级的排行。四是家长和老师都可在手机或电脑端查看孩子的劳动打卡积分明细、成长趋势图,以便根据孩子趋势图指向性培养孩子。

劳评项目经过一年实践,有了点起色,如校校建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拓宽校外劳动实践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启明小学、溪口初中等4所学校成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已建立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个,市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5个,市级研学基地9个和营地2个,县级研学基地13个。其中下库小学“云上农场”及工分簿+应用场景信息化被浙江省《教育信息化案例设计》收录(衢州市唯一)。近两年共有8篇劳动论文获市一等奖。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