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环五维六自主”模型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研究(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典型案例五) | ||||
|
||||
一、问题现状 评价是痛点和难点,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生长点。在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回应与解答。 (一)有骨架无灵魂,需聚焦办学核心性理念 学校在评价框架的搭建过程中存在“两张皮”“不相关”的典型问题,游离于办学核心理念之外的行政性应对举措仍客观存在。综合素质评价急盼在学校办学核心理念统领下育人价值的真正回归。 (二)有共性无个性,需烙下校本创造性印记 各校在完成规定动作的过程中存在零碎化处理、机械化操作等问题,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实践创新、学业水平五个方面的细化与整合。综合素质评价在完成规定动作过程中当有明显的个性标识。 (三)有完成无生成,需彰显主体主动性张力 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师生往往处在被动位置,主动设计、主动发展意识和行为不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理应具备主动性张力,拥有更丰富的角色定位。 二、思路方法与工作举措 我们在10年的探究和实践过程中从1.0的学业评价发展到2.0的学力评价,一直到现在的3.0综合素质评价。10年中,我们的评价模型也发生了三次迭代,从单一点状发展到多元整合,最后进化到现在的系统模型,即“三环五维六自主”评价模型,以有效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其中“三环”即内环、中环、外环,分别指向评价向度、评价维度、评价效度。五维,指向评价维度的五个方面五个领域,即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六自主,即评价效度,学生学会自主研读、自主规划、自主申报、自主实践、自主分享、自主反思,真正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评价目标可以用自上而下的统一方式来传递,也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我觉察、自我辨识、自我认同。评价过程是学生自主发展过程。 (一)内环:秉持“自主发展”的评价向度 内环,是评价向度,或者评价理念、方向、价值观,是评价中的“道”,告诉我们评价要往哪个方向去。这个方向是在学校办学核心性理念统领下的方向。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和学校其他工作一样,应当有同样的灵魂,同频共振,充分体现出学校特质,充分践行和丰富学校办学理念。我校自创办以来,就坚持自主发展教育理念,相信能自主发展的学生是好学生,能自主发展的老师是好老师,能自主发展的学校是好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应当在自主发展教育理念的统领下,系统规划、措施跟进,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向度,评价的内容、路径、方式、目标等均应指向“自主发展”。 (二)中环:细化“五个领域”的评价维度 中环,即评价维度、内容,主要为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这既符合上级文件精神,又体现五育并举。在遵循共性要求基础上,我们赋予这五个维度的校本化色彩,以“自主发展”的魂,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教师以终为始,规划统筹初中三年的“五个领域”课程与相关学科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指南。 以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为例,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我们拟定学习图,为每个刚入学的学子描绘学习图景,同时指明了评价方向和要求,供学生规划与选择、对标与反思。 从学习图里,可看出我们注重“学为中心”的“三环六学”教学方式,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坚持“日常课堂表现、纸笔测试和道德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做到“知行合一”,凸显学科本质,更凸显育人本质。日常课堂评价中,明确了初级、中级、高级水平的基本标准,给予不同层面学生以激励和挑战。 (三)外环:提升“六个自主”的评价效度 外环,即评价路径、评价效度。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于学生而言,不是始终被放在被评价者的位置,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学生承载着自主研读、自主规划、自主实践、自主申报、自主分享、自主反思的角色定位和学习任务,即“六个自主”。 1. 自主研读。学生进入学校后,首先要认真学习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其方向、要求,憧憬“理想的高外初中生”模样。思想指导行动,正确价值观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研读中,学生不断提高评价素养,统一思想认识。 2.自主规划。每个进入到新学校的学子,根据学校提供的初中三年的课程与相关学科活动,自主选择,开启他们的初中学习规划。在基础性课程方面,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单科免修制度;拓展性课程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维度进行分类,便于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自主选课。在学校各类活动方面,政教处、团委和各学科组将初中三年各类学科比赛活动进行汇总,以菜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进行规划。 3.自主实践。学生按照个性化方案参与体验。七年级学生徐同学、王同学从小就有科创的梦想,进入中学后,他们共同关注了“哥德堡联动装置的搭建”项目。项目设计实现了从A到D点时的对联呈现:中华文化;从E到F点时呈现另一副对联:渊源流长;整个项目结束时,一次升旗仪式也就完成。奇思妙想,加反复模拟,最终实现了联动装置并将爱国精神巧妙融入其中。该项目设计最终在浙江省学生创客项目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并成功入选2021年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成果征集作品(初中段)。 4.自主申报。我们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秉持“人人有潜能,个个能成功”的理念,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才能,自主申报评价的内容,自主制定评价的规则和评价的结果呈现。以我校“悟真”班为例,在期末进行荣誉表彰时,班级根据“欣赏性评价”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学期的表现自主申报荣誉,填写申报理由,提交后进行网络投票,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结合学科教师的建议最后进行评价结果的公布。 5.自主分享。教师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评价者,而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建议者、共情者;学生不只是被评价者,而是主动发现者、创造者、推广者。以学生自主创办的“学子大讲坛”为例,广大同学针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自己所学的特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予以充分地展现,使学生成为讲授的主体,实现角色的转化,去感受大师的滋味,去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毛同学作为第一位开讲学生,以《探访丝绸之路》为题,带领大家重游丝绸之路,分享暑期新疆之旅见闻与体悟。 6.自主反思。及时复盘中反思,改进优化。开发“省思录”,注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体验中,逐渐养成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学期反思、学年反思的习惯;注重在多样化活动体验中触发正向情感培育和深度思考。 厘清评价向度,细化评价维度,提升评价效度,构建“三环五维六自主”评价模型,给予职能部门、师生以拐杖,赋能自主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成果成效 (一)让评价有温度:促进学生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改变了学生的成长样态 “三环五维六自主”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相对扩大,自主学习态势良好。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蔚然成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发展各类课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孕育产生了学子讲堂、微课题探究、校园创意、我的专利推介等自主文化活动。学生在区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1045项,学生获国家专利8项,学生多元能力的增值显著。 (二)让评价有高度:促进教师从应对状态走向系统规划,改变了教师的教研生态 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引领,教研组不断增强主动谋划和开拓创新意识。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教科研方向稳步提升,总计138人次在区级以上获得比赛以及综合荣誉,浙江省教学大赛一等奖、宁波市四有好老师、宁波市创新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学科优质课一等奖、学科综合能力评比一等奖等成果不断涌现。论文发表获奖以及课题立项解题总计109人次,其中6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12篇在省级刊物发表,4篇论文获市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多项课题获得宁波市专项成果一等奖。 (三)让评价有效度:促进学校管理从控制性走向指导性,改变了学校的管理姿态 “三环五维六自主”评价模式衍生校本特色工程,比如“目标规划前置”工程、“自主申报”工程、“我型我秀我展示”工程、“课程开发我能行”工程等,激发了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评价管理文化。学校获评宁波市智慧校园、宁波市首批STEM教育种子学校等,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的实验校。《中国教师报》全版刊载了课题组撰写的《有尊重味道的ID+课程》一文,对我校的自主学习实践成果予以全面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