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融合“过程”“表现” 破解传统学业评价难题——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县域行动(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典型案例三)
发布日期:2024-03-05 浏览次数: 字体:[ ]

评价是教育的难点,学业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焦点。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2023年秋季学期在全省全面推开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时间节点。为什么要大力度推进评价改革?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评价存在弊端。而传统的学业评价之弊有哪些?我们认为根本的是以下两点:

1.缺失了“过程”的评价,无法实现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和对教学的诊断改进功能。传统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评价结果重在甄别,忽视发挥过程评价对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诊断改进功能;以师评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成长主体意识的激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过程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引领与增值功能。

2.缺失了“表现”的评价,无法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准确的考量,从而影响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传统以期末纸笔测试为主要手段的学业水平评价无法考量诸如语文朗读、英语口语、数学探究、科学实验等需要通过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学科素养的达成情况,也无法评价学生学习态度与习惯这一成长重要指标的养成情况,阻碍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发展。

因而《指导意见》指出:“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加强过程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在改进纸笔考试的同时,探索推广实践性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天台县作为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县,教学研究室从破解学业水平评价的难题入手,依托各学科教研员领衔的评价研究小组,在县域内构建融合“过程”“表现”的小学生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思考与实践,较好地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引领诊断功能,促进了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达成和发展。

一、工作回顾

(一)改进学业评价单,使评价结果更好地融合“过程”“表现”

我们在深入学习《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对省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学业水平部分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我们县域的学业评价单。

表1  天台县小学学业评价单样例(以语文学科为例)

在评价项目栏增加“态度与习惯”一项,引领师生关注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把学业水平分成过程表现评价、期末评价和总体评价三栏,总评由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各占相应比例组成,使学业评价更全面客观;把过程表现评价放置于期末评价之前,使之更符合评价的实际过程;在过程表现评价中分设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同时也提醒教师评价时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注意发挥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功能;变原先过程表现概貌描述为细分到各能力项目下的等级描述,既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使评价更便于操作,也引领师生更好关注了学科各能力项的提升与达成。改进后的评价单,不仅呈现了学业水平的结果和获得的过程,也有利于引发学生关注学习态度习惯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构建评价实施模型,完善融合“过程”“表现”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各学科评价研究小组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后,根据学科特点把各评价项目具体化为明晰的能力要求,根据能力实际采取纸笔或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构建了以“单元”为主要单位的融合“过程”“表现”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实施路径。





表2 融合“过程表现”的学业水平分项等级评价实施路径(语文学科)





在各学科的实施路径中融入表现性评价,改变传统评价唯纸笔测试的局限,使评价对学生学科素养达成的描画更全面准确,如传统评价所忽视的语文朗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科学的实验操作能力、各学科的梳理探究与综合实践等高阶能力都纳入了评价范围;以单元为单位的过程性评价,便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补救,从而实现评价的增值功能;把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同伴评价,有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相互激励、自我教育,从而更加主动地成长。

(三)开发各学科单元素养作业,创设融合“过程”“表现”的评价载体

我们以评比促开发的方式,把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学科所有单元素养作业的编写分到全县各校,整合全县学校的力量,开发县域各学科单元素养作业,单元素养作业的组成结构如下表。

融“整理”“诊断”“拓展”一体的单元素养作业组成

以单元学习整理引领学生自我诊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激励他们主动成长;以单元学习诊断检测学生单元核心目标的达成,以单元学习拓展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既呼应了学科各能力项目的过程性评价,也真正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使教学更为扎实。各科单元素养作业的编制与应用,让学业水平评价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正融为一体,实现了过程性评价的增值功能。

(四)有机整合单元与期末评价,让融合“过程”“表现”落到实处

单元评价以单元学习表现为依据,以单元学习整理单为导引。以语文学科为例,一单元教学完成后,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从“态度与习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五个板块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单元学习整理”。结合本单元素养作业的完成情况,集中进行评价----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前先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根据整理和评价情况,学生整理出自己未解决的疑惑和本单元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全班学生“单元学习整理”的反馈来改进教学方式。单元学习整理单作为“过程”“表现”评价的依据,再根据各能力项的实际,与期末评价按相应比例合成各能力项的最终评定等第,作为本学期个人的学业综合成绩。单元学习整理单的开发应用,使融合“过程”“表现”的学业评价有了具体的落脚点,使评价变得易于操作,同时也实现了对师生教与学的有效引领,提升了教学的品质。





二、工作成效

(一)构建评价体系,破解评价难题。

如何使学业评价体系化,使评价融合“过程”“表现”,发挥好其功能而又易于操作是学业评价的历史难题。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制定的各科学业评价体系,解答了如何融入学习过程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的增值功能;解答了如何实施表现性学科素养的评价,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达成;解答了如何进行学习态度与习惯评价,促成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我们构建的学业评价体系,有效弥补了传统评价的不足,系统破解了学业评价难题。

(二)引领诊断改进,改变学教方式

将评价前置,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引领功能。将评价自然地融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引领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融合“过程”“表现”学业评价方案的实施,较好实现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实现了对教师的“导教”、对学生的“导学”,引领了更为有效的学教方式的形成。

(三)编制素养作业,实现减负提质

单元素养作业是融合“过程”“表现”评价的主要载体。我们通过评比的方式推动开发,有效地促成单元素养作业编写质量的提升。单元学习整理单的编制,促使教师审视单元应达成的目标,从而使单元的教学思路更清晰;诊断性与拓展性作业的编写,也推动了教材解读与命题能力的提升,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助推了减负提质目标的达成。

(四)多元立体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评价更加立体、多元。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每单元的学习整理,关注学生的过程进步,重视增值评价,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表现,激励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三、后续推进

(一)抓好研究成果的转化,让评价改革真正落地

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语文、英语学科的课题被省教科院认定为省评价改革专项首批结题,分获台州市教科成果一、二等奖,语文的课题成果还在省教科院组织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优秀成果推广会上作专题介绍,数学学科的课题也作为台州市重点课题结题。因此,我们将在过去一年实践基础上,重点抓好成果的转化落地,深入学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专题调研,破解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让评价改革真正落地。

(二)抓好单元素养作业编写质量,让评价载体更加完善

单元学习整理单和素养作业设计是“过程”“表现”评价的核心载体,过去一年,通过评比促开发,我们从无到有,实现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三至六年级单元素养作业全覆盖,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业设计案例。接下来,我们将总结亮点,反思不足,以三年的周期,实现单元素养作业的优化,使这一评价的载体更完善。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