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与“立规”: 区域推进综合评价改革的龙泉实践(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典型案例二) | ||||
|
||||
一、案例背景 2022年,龙泉市被确定为浙江省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县之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精神指导下,开始探索以“双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在改革之初,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区域综合评价改革导向尚不明确,标准细则尚未建立,评价机制未能实现迭代升级,局部“五唯”顽瘴痼疾依然存在,无法推动各学校有效落实“双减”工作。 二是学校评价改革缺乏章法,评价改革与学校发展、师生成长未能实现深度融合,存在“两张皮”和“表演性评价”现象,师生和家长对“双减”的长效实施存疑,区域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难以落地,收效甚微。 基于此,龙泉市教育局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改革的区域实现路径。 二、解决问题的特色做法与经验 (一)精准“画像”,为区域评价改革描绘样态蓝图。 为有序推进区域内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整体部署、多措并举,规划了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改革蓝图,明确区域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和重难点,为区域综合评价改革精准“画像”。 1. 提出“1+2+4+N”工作思路,为改革导航。“1”指围绕教师教学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区域评价改革理念,“2”指两项重点举措,即构建学科分项等级评价体系,研制情境测评工具,“4”指四大实践载体,即集体备课、全员晒课、“五课”教研、数字化平台建设,“N”指评选若干所富有特色的先进改革学校。通过开好“三会”,为评价改革顺利落地“开路”:2022年9月至10月,先后召开教师层面吹风会、校长层面学习会、教研员研讨会。以评价改革为切口,形成以“双全”即全员知晓,全员参与,来助力“双减”的区域改革有序推进。 图1:“1+2+4+N”工作思路框架图 2. 锁定区域改革重点,分项突破。各学科多次组织教师研读《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操作建议》,把握学科评价操作要领,充分遵循基于省厅综合评价改革指导意见的核心理念,探索“教-学-评-改”一体化评价制度。基于学科和地域学情特点,对各学科的评价侧重点进行明确:语文侧重情境测评、数学侧重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测评、英语侧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评、科学侧重实验项目化测评,构建了“龙泉中小学各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改革体系”。 3.制定区域改革路线图,系统推进。2022年9月份至今,先后制定改革推进方案,明确时间表,拟定改革推进行事历:10月,研制学科评价操作建议,12月论证交流学校实施方案,次年1月—5月开展分学科分项等级培训、种子校实践行动经验交流、成果分享、专项督导落实等,6月评选先进改革学校。 图2:区域改革路线图 (二)科学“立规”,为学校评价改革提供“行动标尺” 1.素养导向,擘画“三维一体”的成长蓝图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及我市在省测中的情况,我们构建了“学习品质”“学业水平”“进步指数”三维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学习品质”包括兴趣与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指标,“学业水平”则主要以阶段性情境测评、期末分项测试的等级评价推进,“进步指数”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体现增值性评价,最终实现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 图3:“三维一体”导图 2.突破难点,研制分项等级评价指南 从省教育厅的评价改革指导意见来看,综合评价改革的难点在学科综合评价、学业水平和过程评价,而研制“过程评价”的办法及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标准是推进评价改革落地的重难点。基于这样的认识,2022年11月,我市基于“新课标”和“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操作建议”的要求,在学科教研员的带领下,组织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学科工作室骨干成员分学科研制了“龙泉市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指南”。 3.强化过程,规范评价日常操作流程。 一是聚焦过程评价,实现一键导出。我市自2002年后就开始探索实施等级制评价,但因操作流程繁琐,评价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教师的使用热情,进而影响了等级评价的推广使用。基于此,本次重点关注了综合评价改革的“可操作性”,关注教师使用体验和流程的科学性。如:在学科过程与表现(学习品质)评价上,对“兴趣与态度”采用月考察,对“课堂情况”采用周考察,对“作业情况”则采用每日成长记录考察,这些数据为“龙泉教育大脑”所使用,最终可实现评价结果一键导出,使评价变得简单易行。 二是规范通用符号,形成区域标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时,存在标准不统一,符号意向混乱等问题,这影响了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如:教师在用符号评价学生表现时,有的用星星,有的用笑脸,有的用大拇指;教师在评价学业等级时,有的用APE,有的用ABC,有的用A+ A- B+ B-。为了统一教师的评价规范,便于儿童和家长理解教育评价的结果,我们形成了区域通用标识:在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时,用星级☆☆☆/☆☆/☆呈现;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时,用ABCD等级呈现;在评价学生的进步指数时,用↑/↑↑/↑↑↑表示,并统一确定评价频次和分值占比。 (三)搭建区、校技术平台,赋能教育评价改革落地。 加大投入,建设区域、学校两级多模评价模型。改变传统纸质登记评价,利用信息技术专业评价平台,搭建区域智能评价模型和学校特色评价模型,支持学校、教师、家长随时随地轻松给予学生评价,鼓励教师、家长发现孩子闪光点,正向引导孩子行为,为过程性发展评价留痕。强化教师数字化素养培养,激发数字化评价转型的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专项培训、专家指导、实践研讨、校级评价平台评比等方式,提高数字赋能的效率,助力评价改革有效落地。 (四)差异实施,建构学科测评全新样态。 积极探索不同学段差异实施的策略,形成低、中高学段不同主题的测评新样态。在全市层面定期召开“深化综合评价改革,关注学生素养发展”为主题的小学低段非纸笔测评方案交流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校从“热闹有余而理性不足”的非纸笔测试走向跨学科情境化的非纸笔项目式学评上。每个学期初和学期末,召开中高段情景测评研讨会,为中、高学段教师提升情境命题能力,开发各学科情境测评工具提供平台。 三、问题解决的成效与影响 (一)区域规划,多维并举,助力“深化行动”背景下的综合评价改革有效落地。通过擘画区域综合评价改革蓝图,为改革指明行动方向,促使评价改革平稳有序落地。2023年3月,我市作为区域推进评价改革的代表,在全省评价改革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呈现区域评价改革蓬勃气象。在区域“行动标尺”指引下,各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建立个性化的特色评价体系、数字评价模型,学校办学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释放,形成评价改革全面铺开的蓬勃气象。 (三)以研促改,家校同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校积极落实“双减”要求,围绕“五育融合”的发展理念,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分配评价权重,构建学生成长指标体系,通过自评、互评、家校共评等多元评价实施,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的学生、学校评价倾向,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