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业撬动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杭中实践(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典型案例一) | ||||
|
||||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包括指导思想、行动目标、重点任务等四方面内容,提出了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14项举措,推 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作为常态化的学习任务,作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缺的关键领域,在核心素养的落实、教育教学的诊断改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等方面至关重要。杭州中学以“ETC杭中精彩作业体系”为支点撬动课程教学改革,整体谋划、顶层架构、系统发力,是新时代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回应与探索。 一、问题提出 作业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是一线教师使用最频繁,但却着力最小、研究意识最匮乏的领域。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发现,我校的作业设计与管理存在目标意识缺乏、难度过高或者过低、呈现类型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1.作业布置各自为政,缺乏学科间的统筹管理。教师对作业时长的预估与学生实际完成作业的时间会产生较大出入。从教师的角度看,只是一个学科的作业,但对学生而言,却是N门学科作业的叠加。学科间的统筹与协调不仅需要行政力量介入,也需要教研组的专业力量介入,学校的作业才能在控“量”的同时,有效提“质”。 2.作业设计意识薄弱,顶层规划作业的理念欠缺。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与讲评作业相比,设计作业的时间分配明显偏少。不同类型的作业设计有怎样不同的功能?如何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如何能更鲜明的体现作业中的学生立场?如何从更高站位去理解作业和育人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高度重视作业设计,从学科素养的高度统筹思考作业目标、作业功能、作业形式、作业评价之间的关系。 3.作业功能单一乏味,过于强调课堂知识的巩固。“多多益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作业设计行为,导致重复作业、无效作业、单一形式的书面习题作业在学校大行其道,学生作业兴趣不高、思维发展受限。我们要转变教师理念,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必要的作业“量”才有意义,不然,“量”越大,陷得越深、越被动。以上这些问题都显示目前学校作业体系的质量有待改进。 二、解决问题的特色做法和经验 针对上述现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校不仅要从“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质”上有突破。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指导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学校实践,我们尝试对学校的作业体系进行研究,建设基于儿童视角、以学为中心的“ETC杭中精彩作业体系”,通过预警制(Early-warning Mechanism)、作业链(Task Chain)、创意区(Creative Homework)三个维度改善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作业布置的生态,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探索学校的高质量作业体系。 图1 杭中精彩作业设计与管理路径图 (一)预警制(Early-warning Mechanism):常态诊断加强作业管理 学校的作业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动态完善。我们强调作业的“设计—实施—结果分析—诊断改进—再设计”的循环过程,通过备案审核制、委员责任制、家长反馈制、常态调研制加强作业管理,改进学校作业体系。 备案审核制。成立作业审核小组,备课组提前一周将下周作业计划报送教研组,由审核小组对作业的质和量进行审核。 委员责任制。成立由班级学习委员、学生代表、班主任三方组成的作业委员会。各班级学习委员公示当天各科作业总量,学生代表收集反馈学生意见。若班级大多数学生反馈作业总量超出了规定时间,作业委员会成员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由班主任协调各任课教师做出合理调整。 家长反馈制。提倡“家长举手制”,若学生晚十点后仍未完成作业,或者对作业有意见或建议,家长可以在班级群“举手”反馈或在家校联系册上反馈情况。班主任根据家校联系册的反馈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并关注班级作业的分层设计与个性化设计。 常态调研制。定期收集、反馈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也是作业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教导处每两周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对作业时间、教师批改、反馈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如出现问题,学校将第一时间启动预警机制,约谈任课教师,了解情况并要求教师及时调整。 图2 常规问卷星作业调研及学生座谈会调研单 (二)作业链(Task Chain):从单要素突破走向全要素互动 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作业设计、作业管理、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分析、作业展评等多个要素,各作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关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我们称之为“作业链”。我们以教研组为核心力量,着力从作业链的维度,从单要素的关注走向作业全要素的循环互动,加强作业的全要素管理、促进作业的内涵提升。 我校劳文燕老师在执教七年级人文地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时,采用作业链的形式对这一单元的作业进行整体设计。劳老师从单元主题、单元内容、设计目标、实施路径、载体选择、实施反馈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一体化的地理综合活动作业设计,通过“作业链”的形式从作业设计到作业展评,各个作业要素环环相扣,相互关联,不仅有效巩固了课内知识,同时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动手实践、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图3 学生设计方案示例 (三)创意区(Creative Homework):鼓励私人定制彰显育人功能 作业不仅是要巩固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承载着育人价值与目标的落实。我们鼓励教师充分挖掘作业功能,以一个更广、更高的站位来重新定位“作业”,注重作业设计的生活性、实践性、探究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比如我校科学教师叶禹航,在执教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三者之间的转换时,叶老师设计了视频作业“蛎灰蛋”。他与学生一起撰写脚本、拍摄视频,运用物质转化的知识制作科学视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物质转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在学习水资源这一单元时,我校科学教师会设计“杭城水系调研”的专题实践作业,带着科学小分队调研实践,钱塘江、东苕溪、京杭运河等都是他们走访调研的对象,咨询专家、调研勘测、撰写报告,并在学校学科节上展评实践成果。 三、问题解决的成效 (一)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我们将“作业”作为撬动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让减负从表面上的减少作业量、减少作业时间走向深层的整体设计与统筹管理,通过“设计”让作业提质,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获得感。从作业的“量”而言,以八年级的问卷调研为例,94%的晚托学生可以在校内完成作业。就作业的“质”而言,我们可以从学生访谈中窥探一二。 以科学学科的实践作业为例,703朱智宸同学写下了如下感悟:在制作水火箭的过程之中,一开始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在经过了大量的查阅和理解资料后,我茅塞顿开,用塑料瓶和打气筒等工具,制作出火箭的雏形,虽然看上去比较“可怜”,但是第一次试飞还是成功了,我不由得十分高兴。在历经了几次的改进与美化后,终于,我的“水火箭”完成了。806班的李雨萱亲历了结晶实验的过程后在日记中写道:结晶实验让我真正见证了科学的神奇。当我把析出的晶体上缠上细线,吊在饱和溶液中期待它成长时,内心是多么地忐忑。虽然历时一个星期,但最终还是收获了漂亮的蓝“宝石”,这让我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二)形成了杭中的校本作业体系 立足本校学生学情,以各学科教研组为主导力量,系统规划、设计不同年级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对作业难度、作业要求、作业类型等统筹规划,确保作业的科学性、一贯性和序列性,逐步形成具有杭中特色的校本作业体系。以七年级校本作业为例,从作业内容而言,让校本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从作业功能而言,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知识迁移,进而提升学生素养。 (三)提高了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 作业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我校从主题沙龙、专题研讨、课题研究、专家引领等多个维度,加强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的理论学习,每个备课组配置了《作业设计》《透析作业》《重构作业》等专业书籍进行学习;组织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3天封闭式作业设计专项研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作业设计案例,借助区域教研员的专业力量,对作业设计进行分析评比和指导。近年来,教师的作业研究能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市区各类作业设计比赛中,我校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获奖,并有多名教师获得市区作业研究一等奖。 作业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落地的重要载体,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建设高质量的作业体系,是新时代学校必须要拿下的一块高地。杭州中学对作业设计与管理的实践是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在作业领域的生动体现,希望能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作业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