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浙江大学“德法课”与AI携手 共育时代新人 | ||||
|
||||
近日,“德法课”人机共创作品主题分享会——“AI启智德法路浙‘Young’筑梦新起点”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分享会旨在展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下称“德法课”)学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创作、学习成果,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面对该趋势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该如何应对? 今年3月,浙江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备AI素养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德法课”教学,不仅构建了“数字人授课+学习应用+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还鼓励学生与AI携手合作,共探知识边界。此次分享会,正是该学院检验课程改革成效的一次创新尝试。 据介绍,分享会前期共征集到学生的人机共创作品318份,涵盖诗歌、歌曲、视频、剧本、书法、绘本等多种形式。经过三轮筛选,最终选出23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策划组合为7个节目进行现场呈现。 “在创作过程中,我基于对法治的理解,结合AI信息搜寻的能力,最终选取民法典、韩非子作为海报的主题。”浙江大学学生赖科池分享了自己通过扮演AI赋能下的平面设计师,探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下的无限可能。 该校学生冯习羽与吴沁怡则通过AI生图技术,分享了她们为竺可桢、马寅初、苏步青、王淦昌等浙大先生“摄影”的过程。 “我们从校史档案、旧照和文字等资料中搜集先生信息,将素材输入AI模型,并选定贴合时代感的风格。”冯习羽说,“经过反复打磨调整,最终有幸在历史和科技的交融中重塑先生们的风采。”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探索中,学生以开放思维拥抱思政创新变革。该过程学生不仅锻炼了自我调适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还提升了伦理规范与价值判断能力。 “通过融入AI技术,‘德法课’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为培养具备深厚道德法治素养和驾驭未来科技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如是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