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以改革之新 谋发展之远 浙江教育系统推动综合改革纵深发展 | ||||
|
||||
“以往都是做纸质试卷,这次有3D人机交互测试,可以把过程性实践性的能力测出来。”最近,温州市教育评估院的专家在部分学校进行了监测工具试测,为即将启动的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力监测工作铺路。“科学教育缺乏一套专属的质量监测体系。”温州市教育评估院院长方文跃说,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温州一直尝试在评价改革上有所突破。 改革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温州一样,全省多地积极寻找突破口,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纵深。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对全省教育系统正在开展的各级各类实验区、改革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编制形成改革项目“一本账”,明确改革目标、举措、完成时间和预期成效,促进改革效能持续释放—— 技术融合,改出数智赋能 浙江作为连续7年位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指数全国第一的省份,2020年以来,承接了“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是教育信息化探索的先行者。 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内,温州第一个小学层面的“数字大脑”正在运作。蓝色屏幕上显示着学生的各项数据,有结合科技创新、文明行规、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的学生在校活动表现,有结合各文化课学习情况的学科素养,还有学生成长总分和阶段性成果。根据这些数据,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薄弱点,更好地查漏补缺。2021年入选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以来,温州市实施“大共同体”构建、教育数字化改革、智慧校园创建、数字资源集约供给、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六大行动,统筹区域教育数字化治理,助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已培育了温州市瓯海区第二外国语学校、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温州市第七幼儿园等一批学校智慧校园2.0建设典型。 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上,浙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2020年8月,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市萧山区、嘉善县、东阳市、衢州市柯城区、三门县等6个地区入选“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4年来,各实验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突破点。衢州市柯城区鹿鸣小学七里校区依托信息化手段,将6间50平方米的普通教室打造为新型教学空间:语文课上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设备模拟太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化活动中,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与城区小伙伴沟通交流;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了智能化学习设备,让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可量、可视、可评。杭州市萧山区所有中学均开展大数据精准教学,50余所学校配置了200余个智慧课堂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组织精准化教学,做到“一生一进度,一生一难度”。杭州市上城区持续探索“教育平台+教师培养”模式,利用“AI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对课堂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教师课堂胜任力的薄弱点,精准推送数字资源,有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科学化、人性化、智能化。 此外,作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浙江积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浙江分平台,实现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融通、资源共享、数据贯通;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1012节,向国家平台共享优质课程2500余门、2万余课时,注册用户320万人。 优质均衡,改出更高质量 塑料瓶、开关、电池、检测器……一米左右高的实验柜分为上下两层,安装有通风、光照、保温、水循环等系统,可模拟类地环境,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智能生态系统。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模拟生命科学实验柜出自一群嘉兴小学生之手。 在学校通过项目化学习接触到太空种植后,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学生陆涵上了瘾。围绕“太空环境下,航天员如何吃上新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这一问题,他与同伴们开展了实践探索,模拟生命科学实验柜已经迭代完善了多次。 2月,教育部确定嘉兴市南湖区、杭州市西湖区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两地聚焦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等环节进行积极探索,把准教改的脉搏,将育时代新人的“课程新蓝图”不断细化为区域“课改路径图”。南湖区在第一时间启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立项发布了100个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嘉兴实验小学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杭州市西湖区,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域覆盖”为推进策略,以“学思课堂、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提质、主题学习、素质评价、素养检测”7个重点项目为改革载体,该区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设立项目研究领衔学校,以项目推进实验区建设。 3月,教育部确定杭州市、宁波市等6个地区,杭州外国语学校等15所学校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试点启动后,浙江建立起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设立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因地制宜做好校内科学教育、内外资源联动、教育集成改革“三篇文章”。 “宁波以高端制造业立市,又是‘院士之乡’,发展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才盛介绍,宁波正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从中小学“单兵作战”向家校社、大中小、教科研“三个一体化”全面转型:落实“一校一基地”制度,推动每所学校就近结对一所校外科学实践基地;建成12所科技特色高中并向下辐射,推出“科技新苗计划”“科技素养大讲堂”等育人项目;建立48个市级科学名师网络工作室,举办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自制教具比赛、学生作品展等活动。 此外,作为国家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浙江持续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聚焦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主体,推进实施5项评价改革工程22项重点任务,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发展观、选人用人观,助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2024年,评价改革迈出新步伐,在省本级层面成立了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库,并评选出全省第四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推动改革往实里走、往深里做。 乐教善教,改出强教队伍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一方的事。今年,我省嘉兴市、杭州市上城区、慈溪市、长兴县、绍兴市柯桥区、景宁畲族自治县等6地被认定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自此,多地掀起“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合力育人的热潮:嘉兴成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指导中心,系统性研究哪些资源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长兴县将传统的“德育导师制”升级为突出“全县统筹、部门协同、镇村一体”的“春风计划”行动;绍兴市柯桥区全面实施青少年“生命成长”工程,编写“青少年生命教育读本”,开发贯通十二年的青少年生命成长课程体系。 强教必强师。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温州市瓯海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区委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主推作用。试点以来,区委主要领导主持研究教育事项超20余次,涉及重大议题57个。 据悉,该区一手抓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教师队伍综合改革管理,完善教师队伍整体培优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校长分层分类精准培训研究,为每一位教师成长为良师提供一切可能;一手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下放干部聘任权和教师职称评审权,强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2020年以来,瓯海区教师工资年增长平均1万元,实施教师引育奖励、待遇保障、关心关爱等20条政策,健全区、乡镇(街道)、学校三级教育基金会(基金)网络,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奖励。 新学期刚入职温岭中学的陈琪承担了高一的政治课教学任务。本科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陈琪在大四时顺利通过选拔,成为浙师大首批推免试点的复合型硕士培养研究生,她选的复合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 为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我省于2020年启动了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工作。修习双学科核心知识、配置双学科实践导师、开展双学科教学实习……由于综合素质高、学科融合思维能力强,这批毕业生都早早落实了就业岗位。9月,首届完整试点的学生也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学习。作为复硕试点的另一种形式,完整试点从高考生中招录,实行6年制本硕衔接培养。 未来社会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2022年以来,围绕加快构建高质量“学校后教育”体系,省教育厅率先在平湖市启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改革试点。2023年,试点做法在嘉兴市全域复制推广。2024年,为更好服务全省“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新遴选认定湖州市、杭州市临平区等12个试点市、县(市、区),全省试点设区市增加到6个,县(市、区)覆盖到51个。截至10月30日,全省共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9.7万人、新增成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学员超过36.7万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180.7万人次,学历和技能的“双提升”,使群众“奔富”的实力和信心更足了,一幅幅教育助力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社会增富的大美画卷正在浙江大地徐徐展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