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集思广益,表里相依——记宁波市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课堂实施与改进”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4-01-24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4年1月12日,宁波市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课堂实施与改进”教研活动在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举行。

本次活动以课例展示与现场改课的方式进行,邀请了宁波市音乐教研员宋萍萍老师、海曙区音乐教研员张越琼老师,以及海曙区评价教研员魏锶梅老师莅临指导,旨在分享和改进教师们在音乐学科中实施表现性评价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展示

上午,集士港镇中心小学的三位教师根据新课标中的学段学习任务,结合表现性评价为我们带来了三节富有创意的课堂展示。

陈波老师执教三年级独奏与合作演奏《桔梗谣》。以口风琴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表现性任务中探究三度音程。章文欣老师执教一年级趣味唱游《小青蛙找家》。以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音乐,通过两个进阶的表现性任务设计让学生自信的合作展示。徐丹丹老师执教四年级独唱与合作演唱《小螺号》。通过听唱及创意的声势律动,结合歌唱的表现性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现场改课

下午,三位项目课题组老师结合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上午的三堂课分别作了现场改课。

马倩姿老师针对第一堂课,从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规则出发,建议课堂中可以将量规进行提炼,并设计更多样化的教学任务,请学生展开自评的实践探索。赵颖老师针对第二节课,分享了如何实施表现性评价任务,让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出发得到最大的增值。通过二声部的铺垫,制定不同的合作量规,鼓励学生自主编创,实现更丰富的合作展示。张欣悦老师针对第三堂课,建议结合新课标下3-5年级唱歌的基本方法,借鉴合唱训练中的“抬 张 沉 想”,增加课堂中关于歌唱更细致的量规,让学生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

教学研讨

本次研讨活动由宁波市音乐教研员宋萍萍老师、海曙区音乐教研员张越琼老师,以及海曙区评价教研员魏锶梅老师总结点评。

魏老师针对三节课逐一点评,从学习任务的视角切入,强调了表现性评价中任务的“桥梁”作用,基于目标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设计量规。在设计任务时应贴近学科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含量,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机衔接。

张老师鼓励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新方法,并表示表现性评价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海曙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持续深化对表现性评价理念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宋老师从强化素养导向,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方式方法,伴随教学过程这四个新评价的关键词出发,深刻总结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教师们分享和学习到了丰富的表现性评价实施经验,拓展教学思路,提升专业水平,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表现性评价,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她对所有参与的教师表示感谢,并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推动宁波市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来源: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