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数字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成长可见可循 | ||||
|
||||
近日,常山县教育局在常山县城南中学顺利召开了小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改革推进会,会上指出要坚持试点先行,借助“数字化评价平台”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在新时代“五育”融合背景下,常山县紧紧抓住教育评价的“牛鼻子”,在县级层面,建立起“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校级层面,扎实开展“自下而上”的行动实践。今年6月常山县开展了2022学年小学段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评价工作,此次落地的常山县小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改革推进会上,县内各学校展示了各自的特色亮点及做法,会议也系统呈现了常山县教育评价改革破立并举的有效经验,明晰了下一步工作开展的路线图。 制定多元评价指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关照 常山县天马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徐玲灵在推进会上分享了学校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方面的经验,“天马一小基于原有的‘童心’课程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学科课程、劳动教育、体艺素养、习惯养成融合统一,利用科大讯飞数字化评价平台,构建了3.0版的小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县域一级指标下,天马一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完善、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案,创设了更生动的评价细则。 常山县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遵循操作性、发展性原则,县域一级指标将基础性评价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合一指标与发展性评价“学生兴趣特长”指标有机结合,在一级指标之下,各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和学科特点等分别搭建二级、三级指标,构建特色评价方案。 “下一步,常山县将不断完善发展性评价指标,探索加入表彰激励、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评价内容。”常山县教育局总督学徐峰介绍。 注重过程性评价,从经验说话到数据驱动 基于三级评价指标,常山县统一搭建了小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平台,对学生成长的写实数据、学业数据、体质数据、个性活动数据进行全员化、全要素、全过程地智能化采集。 通过这些数据的实时汇聚,为学生生成一份专属的成长报告、一份立体式数字画像、一个记录关键事件的成长册,呈现学生阶段性的五育成长报告,为班级输出班级群体画像,展现学生真实可见的新样态。 依托画像,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能力倾向和缺点劣势,为个性化教育教学任务设计提供支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学校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成长的关键数据变动趋势,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诊断、预警和反馈功能,及时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对于县教育局来说,依托县域数字化评价管理平台和大数据集成分析技术,教育局可以获取县域五育并举整体画像和各学校各项指标发展情况,为开展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评价以及区域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提供实时依据。”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徐群英在推进会上介绍说,技术与评价的融合让评价逐渐转向“过程视角”,下阶段将坚持让评价从“经验”走向“实证”,让“数据”代替“直觉”。 关注实施效果,绘制清晰“路线图” “当前第一批试点学校借助数字化评价平台进行了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来将有第二批15所试点学校参与进来,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区域整体的小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改革。”常山县教育局总督学徐峰在推进会上指出以校为本、以点带面的区域推进思路,同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方案并明确职责分工,结合各校的校情架构评价体系,找准责任点、侧重点和特色点,实现学生素养涵育的全维评价。 如今,常山县已将数字化评价平台常态化应用于“五育并举”,实现了智能教育技术与五育的深度融合,让评价成为支持区域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未来,常山县将继续做实做优小学生综合素质数字化评价改革,探索具有常山教育特色的评价体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