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生动教材 浙江高校持续推动主题教育扎实深入开展
发布日期:2023-07-04 浏览次数: 字体:[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自2003年6月启动以来,20年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批示,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学习(扩大)会,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一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始终聚焦为“千万工程”增值赋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教育现代化为突破口,强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2022年,牵头组建了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发挥全省高校学科、人才、技术综合优势,组团式开展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助推落地”的闭环模式,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知名度、浙江辨识度、群众认可度的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样板。

浙江各高校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及时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千万工程”精髓要义,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并精心谋划、务实推进“千万工程”再深化再提升,为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聚力打造“重要窗口”中展现教育新担当、新作为。


开展“多主体、基地化、全过程”服务

浙江工业大学持续助力“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主题教育以来,浙江工业大学系统总结扎根浦江乡村、参与“千万工程”建设的做法,形成了“基地化、多主体、全过程”的在地化服务模式,着力探索高校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联盟聚智,共谋“美丽乡村”建设多解方案。学校牵头搭建由高校、设计院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多元教学联盟,持续组织大学生“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暑期社会实践,联合近百所高校近千名学生持续深入浦江等地乡村,共同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解方案。党建聚力,全程指导浦江“美丽乡村”建设。师生党支部与潘周家村、杭坪镇党建联建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成立“乡建社”学生社团,开展“红色筑梦乡村行”、策划“长寿面生日会”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组织师生进入潘周家、薛下庄等5个乡村,开展古建测绘、庭院改造、景观提升等工作,推动基地深度参与乡村建设。人才牵引,驻点服务浦江“美丽乡村”建设。送专业人才下乡,选派专业博士教师挂职浦江县农办副主任常驻浦江,全过程指导、参与浦江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送专业智库下乡,与浦江县农办联合创建浦江县·浙江工业大学小城镇协同创新中心,以新型科创平台全面服务浦江县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基层,持续推动浦江“美丽乡村”建设。学校承担2020—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乡村建设评价工作,不断推进“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持续深入浦江实地,跟踪走访20余个行政村,了解民意、调研实情、提出建议,推动政策进一步优化、细化,研究报告供住建部和省政府决策参考,省部领导高度关注并作了批示。


校际校地联动 凝聚发展合力

浙江工商大学打造助力“千万工程”新样板


浙江工商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推进知识创新、服务战略创新、贡献治理创新,助力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打造新时代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范例。两校联合实地研习。主题教育启动之初,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两校党委高度重视“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学习工作,为了落实中央要求、更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两校第一时间联合组建师生调研队伍。6月9日,两校“千万工程”调研行动正式启动,队伍将深入浙江大地6个地市、10余个村庄,学访“千万工程”的思想脉络、发展轨迹,并将学习调研“千万工程”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在思想萌发的“第一现场”上好“有风景的思政课”。联手打造思政金课。以调研为基础,联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一系列“千万工程”思政金课微视频,撰写一系列“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案例报告,为推动“千万工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优质资源。校际校地合作联动。充分发挥“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共同富裕研究小组”、全省高校首家新文科实验室——共同富裕文科实验室、山海协作促进中心等平台的作用,系统研究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评价体系等。与长三角高校联合推进“美丽乡建”服务项目,牵头制定3项省级乡村建设标准;合作推进《艺术乡村促共富“一乡一品”经营管理高级人才培养》国家级项目,持续为乡村品牌建设输送艺术管理人才。与浙建集团工程设计总院合作推进梅湾村和包山村文旅业态发展规划;与泰顺县、安吉余村、桐庐县合村乡开展合作,设计“美丽乡村”样板工程,打造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点,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党建联建 集聚合力

中国计量大学绘就山区富美新图景


2018年开始,中国计量大学结对帮扶温州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深入践行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当地调研时作出的“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重要指示精神。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激励党员干部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跑道上实干争先,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民族样板镇贡献力量。党建联建促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党委与司前畲族镇党委签订党建共同体协议,通过组织联建、发展联动、人才联育等,推动各项合作走深走实。通过“畲乡富竹”产业链党建联建,推动12个村社抱团入股“甬泰富竹”共富工坊等共富项目,联动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链共富工坊,实现“家门口就业”。组建“好享好宿”民宿农家乐党建联建,发展乡村精品民宿25家,深化“民宿+”产业,打响畲乡民宿品牌,年收入达800多万元。艺术绘就美丽乡村。连续3年组织师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司前畲族镇,用书法、绘画等方式呈现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此外,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学校积极协调,获批省级部门相关项目资助4400余万元。产业矩阵促共富。围绕绿色生态农业支柱产业,汇聚干部人才力量,五年来,组建9支60余名干部人才投身共富事业,先后派出2名驻村第一书记定点帮扶。聚焦“一罐茶叶”,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茶叶专家韩宝瑜提供茶叶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培训,强化三杯香茶叶品牌效应;聚焦“一瓶蜂蜜”,养蜂专家李红亮指导百花蜂蜜合作社提升改造;聚焦“一根竹子”,协助引进首台技术装备应用项目落地,投入7500万元,带动就业400人;聚焦“一篮水果”,土壤营养专家林欣大解决猕猴桃掉叶、百香果结果率低、杨梅甜度低等问题;聚焦“一包干菜”,帮助企业完成梅干菜自动化生产线选型、设备引进和产品包装设计等,年销售额达800余万元。


情系乡村助发展  执“笔”绘就新蓝图

浙江海洋大学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浙江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百姓心为心,执好“生态之笔”“科技之笔”“产业之笔”绘就乡村发展美好新蓝图。执生态之笔,绘一幅农村美景图。学校立足海洋生态保护,注重科研服务地方。水产养殖教授水柏年开展红树林试点,修复滩涂生态,帮助温州苍南在滩涂上种植红树林。目前,沿浦湾的红树林面积已超1500亩,极大改善了当地滩涂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助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亩大型生态养殖区,让海洋生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执科技之笔,绘一幅农业兴旺图。以科技小院为抓手,以产业为导向,学科为支撑,形成“核心专家领衔、学科团队发力、人才培养共融”的组织体系,组建浙江省“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助力乡村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与嵊泗县海洋科技研究所合作开展熊本牡蛎人工育苗技术攻关,在全省首次突破该项技术,成功培育出苗种5万粒,在嵊泗海域试养情况良好。开展岱衢族大黄鱼苗种繁育、增殖放流、野化训练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大黄鱼增殖放流成活率,重建岱衢族大黄鱼野生资源种群。执产业之笔,绘一幅农民富足图。深入学习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大会精神,汇聚博士智力资源助推企业创新、乡村振兴、海岛共富等新举措。5名博士领衔建立的3家企业博士创新站入选第二批“浙江省博士创新站”名单。通过青年博士和中小型企业建站合作、技术攻关,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共富路上山海经 筑牢千村万户的坚实“医”靠

温州医科大学发挥资源优势助力实施“千万工程”


温州医科大学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精髓要义,充分发挥自身在医疗技术帮扶、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教育扶贫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始终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校地合作和对口帮扶,开展一系列医疗互助、乡村人才、教育振兴等活动,为助力“千万工程”实施积极贡献温医大智慧和力量。初心丈量山海,“医疗共富”助发展。学校依托市域内综合实力较强的附属医院为帮扶主体,全力推进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带教培训、业务演练、联合义诊等方式,建立以人才、技术、管理为纽带的对口帮扶、精准帮扶和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基层,全面提升乡村百姓的就医幸福指数。学校已涌现出以“光明行”“微笑工程”“生命之光”“生命相髓”“肤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师生认可、社会赞誉、影响广泛的医疗公益慈善品牌。学子送进基层,“人才共富”谱新篇。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通过向卫健部门作“人才推介”、主动“送才上门”、用人单位“一站式招聘”等方式助力浙江省山区26县共同富裕。自开展“共同富裕”就业促进工程以来,已顺利举办巡回招聘会20余场。学校坚持以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为己任,自2010年率先在全省开展本科层次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以来,“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温医模式”受到社会高度认可,目前已定向培养10届2956名基层医生扎根海岛和基层。教育反哺乡村,“教育共富”走前列。学校接续推进医学教育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山区及海岛乡村等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与社会培训工作。通过“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每年以线上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培训学员7000余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送教上门、基层医生从业技能培训与能力提升行动,每年为浙江培训继续教育学员3000余人,不断提高“海岛山区”医学教育的质量,打通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举措 三“力”齐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推山区海岛乡村振兴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主题教育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商科特色专业优势,精准发“力”助推乡村振兴。平台搭建,为乡村共富行动注入“联动力”。与省学徒制研究中心、省供销社、字节跳动等单位开展职教助共富“山海协作·万人共播”社会公益服务,组建直播短视频运营项目实战室,带动山区26县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其中丽水畲族地区的黑金酥系列产品天猫销售额超300万元。与海峡两岸美丽乡村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百村接百企”乡村共富对接行动,引入乡村合伙人参与乡村建设,首批共富项目签约企业多达16家。与省电子商务促进会、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19家政府单位、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兄弟院校组织开展党建联建,举办首届“党建联建促发展 资源整合助共富——政行企校助力乡村振兴”党建论坛,共同把脉乡村需求,协同画好共富同心圆。实践导向,为乡村文旅发展注入“创造力”。结合产教融合这一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田野调研,与知远公益开展乡村书馆设计营建,助力打造乡村文旅IP,推动浙江乡村经济发展。师生先后前往浦江岭脚村、常山天安村、磐安县、松阳县、河北赞皇嶂石岩乡等地,开展乡村景观改建、民宿空间设计、乡村文创产品设计、农家乐菜肴开发等实践项目,服务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实地访问勘察,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因村制宜,为当地量身制定设计方案,打造一系列网红民宿、特色菜品与文化景观。引育结合,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活力”。与《小康》杂志社联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积极为全省山区26县培养种子校长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累计培训师资1931人,持续推动本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选派青年干部赴嵊泗挂职,助力海岛人才引进。带队赴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百校巡回招引活动,进一步优化返乡入乡创业环境,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