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报:浙江省桐乡市将科学教育贯穿于中小学育人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乐章,在这里奏响
发布日期:2023-05-30 浏览次数: 字体:[ ]

模拟机操作体验、高科技VR体验、户外真机讲解课程……今年的“世界航天日”,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来到浙江展轶航空科普研学基地,开启了航天科技项目化研学活动。

活动融合了教材知识和科技一线,让学生“沉浸式”感受航天魅力,点燃科技梦想。这场实践只是浙江省桐乡市全域推进科教融合的浪花一朵。近年来,桐乡市坚持普及与培养并重、校内与校外贯通,突出前瞻性、衔接性与实践性,演绎了一首“小县城、大科教”的协奏曲。

校园播种“科学种子”

科教融合,难点在县城。桐乡和国内的绝大多数县城别无二致:当地没有理工科类高校,除了中小学,能和科学“沾边”的就是科协了。

而这恰恰成了桐乡“科教融合”的突破口。2022年,在桐乡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遵循“一校一品”原则,14所中小学校挂牌成立了科学工作室。工作室的主题、规模由学校自行决定,科协根据学校方案,提出“科学化”的论证和建议,并给予资源支持。

乌镇植材小学地处世界互联网小镇,在市教育局与科协的支持和协助下,开辟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的“现代智慧农业科学工作室”。工作室占地约500平方米,极具现代科技感的连栋大棚里,种植区、水培区、育苗区、授课区一应俱全,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都装上了“智慧大脑”,还有无土栽培、鱼菜共生等多种现代农业种植模式。

科学教师沈丽是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她带着学生观察和记录农作物生长变化,指导开展水肥管理、人工授粉等具有科技含量的农事活动。“遇到技术难题我们就找科协,他们会请来省内外知名的农技专家提供面对面指导。”

校长夏富庆发现,有了科学工作室后,学校的科学教育焕然一新。学校围绕“智慧农场”开发校本课程,将科学书中的相关知识整合成大概念教学模块,把一些课堂直接搬到了工作室里。在“真实情境”的项目驱动下,语文课、美术课、劳动课也都与科学结了缘,派生出自然笔记、智慧小导游、农耕文化研究等若干个子项目。

据了解,这14个科学工作室立足桐乡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特征,各自对应的主题往往让学生真实可感。如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作为桐乡“接轨上海”的一号工程,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优质资源,开辟“未来智谷”科学工作室,引进机器人、编程、激光雕刻等课程。屠甸镇完全小学打造全市首个建在学校里的航天科普馆,开设了航天类课程、火箭制作与发射课程、登陆火星课程、卫星创新实践课程等,并邀请航天工程大学教授为学生作航天知识科普讲座。

乡村科教“融合共享”

与学校科学工作室同步的,是乡镇科学工作室。为拓展校外科普阵地,桐乡采用科协、学校、乡镇三方合作的形式,按照“一镇一品”的原则,结合各自的特色,在11个乡镇各建起1个科学工作室。乡镇提供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室等场地,科协、学校提供师资和设备,主要的受益对象是农村学生。

首个工作室在骑力村挂牌,工作室划分出了科学教室、科技展示室等功能区,课桌上摆放了数台大屏电脑,黑板也配备了智能高清大屏。工作室负责人顾新强说,这里每周都有小活动,每月都有主题活动,寒暑假更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的乐园。“不仅是这几间教室,村文化礼堂、小桥港河道等也都成了科普活动的场所。”

中群村的科学工作室建在田间地头,依托田园风光和当地的蚕桑特色文化,以“蚕桑科普馆”为主要载体,里面种植了近百种世界各地的桑树品种,配置了现代化的自动养殖设备。每到养蚕季节,来自周边的中小学、幼儿园组队来到这里开展蚕桑科普研学和科普教育。

村、校科学工作室并不是“两张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协同发展的互动在村校之间日益丰富。屠甸镇完全小学的航天主题科学工作室就与石门镇轶航空科学工作室进行了教学资源及课程等方面全面合作,双方开展常态化活动,甚至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学生前来研学体验。

科教走向“星辰大海”

今年,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将在乌镇开馆。据桐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馆有“互联网(历史)博物馆”“领先科技馆”“复合空间”和“I未来”四大功能区,让更多桐乡学子近距离感受“数字文明”之美。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已是第10个年头。10年来,桐乡以乌镇院士之家、乌镇实验室、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等平台为载体,建设了乌镇STEAM青少年科创基地、乌镇元宇宙城市体验馆、乌镇航天北斗应用中心等先进的互联网科技馆,开拓校外科学实践平台。

校友资源也是桐乡推进科教融合的“富矿”。桐乡第一中学入选浙江首批18家“浙江院士科普工作基地”。今年2月朱永官院士向母校赠送签名科普著作——《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希望将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让科学之光照亮南阳学子的人生之路。在学校的十八岁成人仪式上,朱永官院士为师生讲述“初与使命”的科学实践故事,激励母校学子勤奋读书,勇敢追逐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专家吴澄是浙江省桐乡第二中学的校友,多年来他多次以视频或书信等方式寄语母校学弟学妹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为“学在桐乡”注入创新活力。学校积极对接,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邀请吴澄院士为学生开展科普讲座及相关活动。

还有桐乡市高级中学每周固定的“桐高大讲堂”,成为学生探知科技世界的一扇窗。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5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名师走进了讲堂。

“推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出去,打开一扇门让孩子们走出去。”桐乡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雪根表示,桐乡将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新体系,形成“特色引领、全面发展”的科教融合新机制。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