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2023年全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培训会侧记
发布日期:2023-03-30 浏览次数: 字体:[ ]

3月23—24日,2023年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培训会在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顺利召开。本次培训会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上城区教育局承办,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区教育学院协办。

本次培训展现了全省教育评价改革在区域整体规划、标准研制、分项等级评价、融入学习过程的评价、规范考试管理、加强评价(命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旨在引导学校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并落实在五育并举的实践中。现对23日下午分论坛活动和24日上午闭幕式的区域经验总结作如下简介。

一、五育评价分论坛活动

由五所学校分别承办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五个分会场的研讨展示活动,与会代表深入探讨小学生综合评价“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分会场活动在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举行,围绕“学科核心和学生品德行为培养”,通过区域与学校案例,展示整体把握学科育人实践、分项等级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与建议。各地评价负责人、学校代表120余人参加活动。

共有7个案例进行分享,分别是: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的《走向自主:差异视域下学生德育评价改革新实践》,滨江实验小学张翼文校长的《善行德育:基于“N+X”课程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顾巧英校长的《表现性评价:引领学生做自己的英雄》,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俞正强校长的《保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动力——金师附小综合评价之“新荣誉办法”介绍》,浦江县实验小学徐双莲校长的《小鬼有约:小学生自主发展评价体系构建》,杭州市学军小学刘婷老师的《让“过程”可见,让“成长”可期——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魏爱军老师的《“依标考评”提素养,“以终为始”促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考评的实践与探索》。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庞科军主持圆桌沙龙环节,传递了以下3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心得:一是激发学生内心成长的力量,开展正向评价;二是面向全体、面向人人,开展真实的评价;三是守正创新,立德树人,开展适性的自主的评价。评价最终是为了激励每一个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省教育厅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邬冬星老师对德育分会场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指出论坛抓住学科核心和学生品德行为培养,有以下3个亮点:其一,聚焦德性生长,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发挥五育融合中德育评价的统领作用;其二,厘清评价关系,处理好德育评价与课程评价的关系,助力两者协同育人;其三,回归评价初心,关注德育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成长的目标、基于真实过程的记录和多元正向积极的反馈。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邵晓婷老师对德育评价分会场活动进行了总结提炼,作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德育评价》微报告,认为德育评价分论坛凸显学生评价主体,7个案例分享从实践层面回应《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四个目标,即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课程育人。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设计和评价实施四个维度上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智育评价

智育评价分会场活动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举行,全省各地评价负责人、学校代表300余人参加活动。

共有12个案例进行分享: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朱慧的《以量规推进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的实践探索》,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张丽敏的《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学科素养》,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沈佳涛的《写实记录: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杨安芬的《短剧创演:小学英语综合语言能力区域评价实践》,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林红蕾的《小学英语分项等级评价实施路径的探索与思考》,嘉兴南湖实验学校何玲丽的《扎实日常评价,优化阶段评价》,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何慧玲的《在找寻中成就自己:素养导向下智育评价的崇文实践》,海宁市实验小学徐晓良的《基于学习体验的数学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推进》,缙云县碧川小学江雄兵的《聚焦能力 赋能成长——关键能力导向下“无分试卷”命制的校本实践》,舟山市定海区檀枫小学陆佩梦的《分项等级评价让因材施教可见》,杭州滨江区教育研究院姜向阳的《区域推进小学科学分项等级评价思考与实践》,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黎作民的《小学低段科学综合评价与实践》。学科教研员对各项成果进行了点评,会议还组织了学校智育评价成果的共识对话。

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老师指出,评价的主渠道在学科,一定要从学科当中去积极推进;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校,评价只有做起来、实践起来才会一步一步推进;评价的方法是“做中学”,它是评价改革重要的方法;评价的视角应该在学生,所有的标准都要学生能够看得到,学生能明白,家长能知道。

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刘帅老师对智育评价分会场活动进行了总结提炼,作《智育评价:建构促进小学生素养提升的场域》的微报告,刘老师以“学评场域”的理论框架分析解读12个案例带来的行动启示,提出了5条分项等级评价实施的行动路径:即适性评价、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关键保障、闭环思维。2个过程性表现的实施要点:周期评和学科性。最后她提出了三条实施智育评价的建议:一是评价理念从“评定”走向“引导”达成“促进”;二是评价方式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三是结果应用要建立“评学教改”的闭环思维。

(三)体育评价

体育评价分会场活动在杭州市澎汇小学举行,各地教研员、学校管理干部、业务骨干15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共有5个案例进行分享: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曹强老师的《南湖区小学生运动健康评价实践探索》,杭州市澎汇小学张智利校长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三好”体育评价改革探索》,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的罗才军校长的《以体育人:以综合评价改革撬动学校体育进阶转向》,杭州市星洲小学的校长、体育老师包国勇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安吉县第三小学体育老师陈森波的《以篮球等级评价促进体质健康提升——“1+1”校本课程与体质健康项目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为本次活动进行小结,他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学行为的改变,而这需要基于评价的改革。他从体育评价改革方向、推进路径、运动技能表现性评价的价值等方面展开分享。他强调,本次活动分享了区域整体设计、学校全面实践、教师创新落实三个层面的推进路径,值得各位老师借鉴。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本运动技能表现性评价、专项运动技能表现性评价,是改进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

湖州市教育科研研究中心翁幸老师对体育评价分论坛活动进行了总结,在《以生为本,以体育人》的报告中指出:评价内容从核心素养出发,把握新课标理;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强调对于运动能力的等级内容分项评价,突出表现性评价方式的深度应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评价结果上关注呈现与反馈、个性化与追踪。

(四)美育评价

艺术教育评价分会场活动在杭州市娃哈哈小学五楼博雅剧场内举行。各地评价负责人、学校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

共有8个案例进行分享: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傅颂九校长的《画像赋能:小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的校本探索》,杭州市文津小学戴黛老师的《小学美术学科表现性测评的应用》,台州市路桥街道实验小学潘敏燕老师的《三化三助:小学生美术表现性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许黎剑老师的《校本美术学业评价方案的区域实践》,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高峰老师的《素养导向:基于真实性情境的表现性评价》,宁波市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任丽莉老师的《力行至美:基于过程性量表的美育评价实践》,金华市东苑小学陈肖霞老师的《看见每个孩子的成长》,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夏秋雁的《让艺术素养落地:音乐课堂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省教育厅教研室美术教研员冷莹高度评价了美术学科四位发言者的观点报告,并就艺术这门强调审美、感知、创新的学科如何回归评价初心,让孩子更爱美术;如何调整评价主体,发挥学生评价的主观能动性;如何科学解构美术学科评价标准,让“学-教-评”真正做到一致。省教育厅教研室音乐教研员杜宏斌指出,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紧密关联,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实践来发展,评价的合理运用可以让核心素养可视化。未来将至,未来已来,改革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一如既往的努力,探索无尽的学习评价改革之路。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刘倩老师对美育评价作总结提炼,作《锚定以美育人,以评促育》微报告,美术学科着重探究赋能评价结果和评价方法上的表现性评价体系,音乐学科关注评价设计思路中的评价载体和评价方法,以及评价融于课堂的实践。

(五)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评价分会场活动在杭州市夏衍小学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展示全省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学校实践探索和区域推进经验。各地评价负责人、学校代表近200人参加活动。

共有4个案例进行分享:杭州市夏衍小学、夏衍第二小学校长戴玉梅的《基于“我的一平米”劳动表现性评价》,宁波市古林镇中心小学校长林群的《以“创新思维”素养为导向的劳育评价新路径》,义乌市绣湖小学校长朱向阳的《进阶评价:指向习惯养成的劳动教育》,衢州市鹿鸣小学校长郑美宏的《“成长存折”全路径跟踪评价》。还有两个区域经验介绍,一是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富春七小校长章振乐的“区域新劳动教育”,从“明晰劳动教育评价目标”“规划劳动教育评价序列”“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三方面,阶梯式探索新评价策略。二是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评价教研员田湘潇根据对区域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了“1+N”劳动档案袋评价的模式。

省教育厅教研室管光海博士指出,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龙头”,浙江省的实践举措做得扎实有效,劳动归根结底是做筹划,各校采用“习惯养成表”“存折”“档案袋”等不同的形式,展现评价过程。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冯娉婷老师对劳动教育评价活动作总结提炼,作《以评促劳 让劳动充满思维的力量》微报告,提出了评价目标的聚焦和延伸、任务设计的巧思、评价工具的迭新、过程数据的积累、评价结果的激励等六个方面的亮点。在此基础上,也做出了两方面的思考与展望:直面挑战,增强教研支持;见微知著,落地学校实践。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盛力康老师以《评价赋能学生成长》作为五育论坛的总结,介绍本次五育论坛中的“学生”元素设计,从“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评价需求”“促进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优点”“帮助学生激励学生的纵向成长”三方面梳理各校的展示环节对学生评价实施的具体启示。

二、综合评价报告单区域实践

温州市鹿城区、嘉兴市秀洲区和丽水市龙泉市代表立足区域原点,介绍了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校本化的区域实践。呈现出在浙江省教研室统一指导下,各地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评价实践特色。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郑碎飞以《规范·传承·发展》为题展示了鹿城范例。鹿城区以规范为基,学习省标,诊断分析,推出区标,指导学校标准研制。在严谨的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成长向未来:鹿城区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和《鹿城区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项目评定操作建议手册》。鹿城区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具有“丰富综合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新常规的导向性、满足社会能力需求的适应性、记录成长关键事件的及时性、延伸学段评价衔接的融合性、实现协商对话评价的激励性”的“六性融合”特色,充分体现出区域对学校的指导和引导。区域内各校在区教育研究院指导下,根据“育人为本、基于标准、多维多样、因校制宜”四原则制定《鹿城区小学生综合评价报告单学校研制标准》,结合校情,百花齐放。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书记王祖英以《优化整体设计 保障评价改革》为题展示了秀洲范例。秀洲区的评价改革围绕“姿态、突破、觉醒”三个关键词。坚持用“立场坚定、与校共进、向实而行”的姿态为评价常态赋能。重点关注三个突破,一是优化质量评价体系,破评价堵点,既关注过程型质量又关注结果型质量。二是拓宽学科研究视域,疏评价难点。直面教研短板,深学笃行,通过主题论坛、课题研究、场景研修、命题研磨等多元方式提升教师评价素养。三是夯实生本评价实践,筑评价亮点。从“过程性评价操作性”、“表现性评价的情境性”和“分项等级评价的科学性”确定区域评价研究重点,引导学校发展评价特色。评价改革的常态推进促进了姿态的觉醒,秀洲区将围绕“落地、科学、聚焦”规划新的研究推进。

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陈永飞以《“三维一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题展示了龙泉范例。龙泉评价行动以“朝向教师教学改进和儿童成长”为根本遵循,依托区域各学科教研力量,借助集体大备课、全员晒课、“五课”教研等载体,聚焦微观技术,重点开展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和情境测评工具的研制与实施。为顺利推进评价改革,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积极“造氛围”,开好教师层面的学习会、教研员的研讨会、校长层面的培训会“三会”;“谋规划”,顶层架构,系统推进;“抓核心”,聚焦分项等级评价落地;“破难点”,强化过程管理,改进情境测评方式;“深研究”,以课题为引领,边实践边改进,为积极构建“学习品质”“学业水平”“进步指数”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而不断努力。

(供稿: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