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培训会在杭州上城召开 | ||||
|
||||
3月23—24日,2023年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培训会在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顺利召开。本次培训会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上城区教育局承办,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区教育学院协办。培训设主会场和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在内的5个评价分会场。 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何东涛、副主任张丰、喻伯军,杭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锋,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杨凯锋、副主任方丽敏,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等领导专家出席,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工作专家前辈应邀出席,省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教研员、学校代表300余人参加开闭幕会议。1000余人参加23日下午5个分论坛活动。 一、上城经验,成果推广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上城教育在“名校集群”建设、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特别是评价改革的“上城经验”,凝聚共识、明晰重点、积极行动,落实五育并举,助力学生美好成长,已经成为一张对外展示的金名片。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方丽敏就杭州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展开介绍,她以综合评价改革时间线为切入口,介绍了杭州市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路径。强调提升教师能力、兼顾学段衔接、注重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从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四个方面出发,营造出从上到下,从区域到学校,从整体到学科的浓厚评价实践氛围,展现了系统建构评价体系的杭州实践。 主会场活动专设“上城经验”环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主任伍小斌主持并介绍了上城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脉络,新时代评价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维度、不同主体的“联动改革”创新探索。上城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琳,上城区教育学院院长王莺,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书记、校长郭荣强分别从区域评价改革整体规划、标准研制、校本实践等方面作了汇报。 沈琳作题为《整体规划 区校联动 以校为本——上城区“@成长”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模式》的主旨报告。她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区域评价改革整体规划,一是整体规划,形成区校一体顶层设计。依托区域“141”整体解决方案,以1个实施方案、4个配套工具、1个数字化平台,全面推进评价改革。二是区校联动,形成共建共享改革资源圈。制定“@成长”体系标准,开展评价研修班,组织评价实验学校分组攻坚、分类研讨。三是以校为本,形成一校一案百花齐放。设立“三阶”诊断机制支持学校评价改革,鼓励校本特色品牌探索,培育学校评价改革成果。 王莺围绕区域评价改革标准研制进行汇报。她指出,上城秉承“评价是一个不断发现学生成长需求的过程,一个挖掘学生潜力优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就学生的过程”理念,科学研制区域标准,构建新五维评价体系,以多维立体标准赋能学生成长。通过项目导助、主题教研、典型示范和部门联动,指导学校开展学教评一致的行动研究,使学校评价更落实,课程结构更优化,评价理念有提升,教学改进更聚焦,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郭荣强从教师行动和家校共识两方面阐释小学生综合评价学校落地的关键。他介绍,学校通过首创“评价中心”机构,搭建“正学海燕”综合评价体系,研制《“正学海燕”综合评价报告册》,最终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关注智育发展,逐步向关注全面发展转变;从关注学习成绩,逐步向关注素养能力转变;从关注评价结果,逐步向关注成长过程转变。 二、评价研修,专业引领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谢秋兰详细介绍以素养为导向的区域命题改革工作。她从区域教师命题能力短板出发,提出了教师命题能力提升的三条路径:以教研员为核心的一体跟进;以评估督导部门为中心的保障机制落实;以教育局为推手的顶层规划设计。 上城区教育学院数学教研员潘红娟介绍上城小学数学团队围绕学科命题导向、关键能力测评、核心素养测评和表现性评价等方面开展的评价研修活动,以评价实证结果,促进课堂教学优化。下一步,团队将深入研究非纸笔测评,细化学业质量标准,使“教、学、评”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余琴全面解读基于课程方案、新课标,有效衔接《小学语文学科综合评价指南》的思路,深度展示如何运用“教-学-评”让评价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让评价从关注“学会、会用”转变为关注“爱学、会学”。 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教研员马海燕从价值重构出发,结合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逻辑起点、行动路径,全面介绍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架构,并详细阐述“评价内容体现五育融合”“评价方法力求适切有效”“评价过程凸显成长变化”“结果表达采用分项等级”四大实践重点。 省教研室评价部主任方张松用“等级、能力、过程、个性”等关键词来概括我省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特点。核心是“等级”,这是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底线与核心问题。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破“五唯”,首先就是要破“唯分数”和“唯升学”,从在小学开始推行等级评价开始。关键在“能力”,既要关注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评价突破,也要关注学科评价的突破,关键是抓住对能力的评价。重点在“过程”,即关注过程性评价,避免应试破坏浙江教育的灵气,避免应试损害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特色是“个性”,个性化评价意味着评价中关注公平,我们在报告单样例中列出特长、列出空间,让学生的个性被看见。 24日上午,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以“赓续精神,为涵养育人生态而执着努力”为题对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学生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德性实践,要将外在的激励转化成内生的成长力量。评价改革是国家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的落地,是教学评一致的落实,是以素养导向的评价推动教学转型的探索,是涵养健康的育人生态,让学生能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环境与机制及其社会延伸中健康成长。 (来源:省教研室、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