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劳动素养,探究课堂教学评价新方式
——普陀区举行中小学劳动教学评价研究培训活动 |
||||
|
||||
为推进评价改革项目,进一步学习新课标精神,探究课堂教学评价新方式,普陀区“劳动教学评价研究8学时培训”于3月17日在舟山市普陀区城北小学举行,全区各中小学劳动教师代表、区劳综中心组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课堂实践:一体多元的正面激励性评价三位老师展示了劳动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城北小学严婷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风筝的设计》,在设计风筝前,严老师用一张评价表提示学生设计时要注意合理性、艺术感、创新性和可实施性,明确了评价要求,随后通过自评、组评和师评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价。严老师还结合学校独有的“三维清单”,在“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风筝”项目结束后,对学生的品质、思维、能力等进行评价,结合学生在三个子项目中的表现,给学生授予“风筝新锐”“风筝专家”“风筝大师”等称号。 龙山小学骆春燕老师执教四年级《布袋的设计》,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进行了巧妙结合,采用“画廊卖布”的集体评价方式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表达、合作、质疑能力,最后通过作品交流的形式,评出“最具完美设计奖”,增强劳动的幸福感,体会到劳动给自身带来的价值。 普陀二中史家铭老师与六年级学生一起根据设计图制作纸板凳,使用瓦楞纸板和美工刀等工具加工纸板,再通过逐步添加纸板测试纸板凳的承重能力,进行改进,锻炼动手能力。最后,学生和老师一起根据评价表对整个劳动过程进行评价,再通过颁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激励性评价。 公益劳动:具身参与的整体综合性评价沈家门第四小学方露老师以四年级上册《校园标识牌我设计》这一项目为例,介绍了公益劳动项目的设计方式与学校实践的具体过程,她提出公益性劳动评价应该坚持素养导向的评价设计,要有一体多元的综合评价。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在3—9年级的劳动课程中均有体现,这一任务群根据学段的不同,对素养表现也有所侧重。公益劳动的任务群极具开放性,适合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劳动项目,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去经历“发现问题—策划方案—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是高度契合项目化学习进程的,任务群的劳动评价渗透于各个环节,评价的重点也放在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程度和参与表现上,靶向定位设置核心表现,利用评价一环接一环的嵌套,最大程度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总结反思:不断探索劳动评价新方式区劳综教研员蒋芬幸老师作《聚焦劳动素养,高质量实施劳动综合评价》主题报告,对劳动评价项目的开展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域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具体任务。 (供稿: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