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教育评价改革 > 校地风采

嵌入表现评价 具化素养增量
——舟山市普陀区举行劳动教育评价研讨活动
发布日期:2023-02-08 浏览次数: 字体:[ ]

新课改强调核心素养立意,聚焦全面育人,课堂教学转型应运而生,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已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重要尝试。为规范且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避免评价的同质化倾向,1月19日,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开展了劳动教育“嵌入表现评价,具化素养增量”的线上学习活动,劳综教研员蒋芬幸老师作专题讲座,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中心组成员进行互动研讨。

一、以终为始,精确定位评价目标

嵌入式表现性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们的定位,传统教学通常将评价安排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章,而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则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整体学习进程的方方面面。它先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准确看到自己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帮助学生认识每天学习的意义。在为项目设计评价目标和表现任务时,可以从核心素养、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3个方面考虑,结合课程标准、项目特点、学生发展等进行综合考量,坚持劳动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全面真实开展评价。

二、依托量规,激发评价导向功能

为了清晰明确学生的表现定位,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干扰,在设计劳动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详实的评分规则。一方面多元主体可以参照量规,对学生多维度多形式的劳动表现进行更加公平客观的赋分,另一方面学生参照量规,知道优秀劳动表现是怎样的,与自己当前的表现差异有多少,及时开展自我监控与反思,实现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梯度递进,助推学科素养落地

在项目化学习中嵌入表现性评价,考虑嵌入的时机与形式是很关键的一环,中心组多位成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了进一步的研讨,寻求表现性评价实践应用的有效路径。蒋幸芬建议区域各校要多聚焦核心问题,多驱动深度学习,多迭代项目设计,多提炼价值引导,实现任务与任务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梯度递进,以此来保障评价的适时有效。

新的学期,区教研室将继续组织区域学校深入开展表现性评价嵌入劳动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组建表现评价实践共同体,孵化更具体、易操作、可检验、有激励的表现性评价新样态,构建区域劳动教育评价新格局。

(供稿: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