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位一体”美育工程,助力复合型“现代工匠”培养 | ||||
|
||||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技术与人文融通,素质和技能并重”的育人理念,通过落实保障、拓展途径、开发基地、改革评价等举措,实施“四位一体”美育工程。一是通过明确职能、完善公共人文艺术课体系、资金保障等举措落实保障;二是通过打造美育教育实践工作坊、强化人文艺术类社团建设等多元路径拓展教育途径;三是通过整合资源,开发创建校内外基地;四是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美育改革评价。学校的美育改革已拓展至全校,激发了工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复合型“现代工匠”培养注入了“新动能”。 图1 “四位一体”美育工程评价改革机制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建设,落实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以校领导挂帅的人文艺术教育委员会,明确全校人文艺术教育职能部门,成立了人文艺术教研室。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着力完善公共人文艺术课和必修、选修人文艺术课体系。每位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公共艺术课学分,开设多门“工科+人文艺术”选修课,实现工科学生“人文艺术教育基本普及”,每生在校期间学习一至二门艺术课。“请进来、走出去”,面向留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学校加大人文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按5-8元/生进行拨款,此外还按项目、竞赛、教改进行专项拨款,投入达100万之多,缓解了工科院校人文艺术教育经费投入紧张的局面。 (二)多元融合,拓展完善途径。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目标,通过六种美育途径,帮助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打造美育教育实践工作坊,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涵盖古典文学、工艺美术、生活美学等文化特色系列培训及活动20余项,年惠及学生3000余人次。二是强化人文艺术类社团建设,培育出《沙画创作实践》《新工科专业声乐训练》《数字动画艺术创作》《传统非遗(陶瓷)与现代创意理念的融合》《一花一轻茶”品茗插花两融合》等34余项美育特色社团项目,提升了美育整体氛围。三是丰富美育二课堂活动,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华传统文化巡礼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做到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艺术活动。四是建立大学生艺术团,成立舞蹈团、器乐团、话剧团和合唱团,初步建成日常训练——比赛集训——日常训练的闭环,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艺。五是赛练相长,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成绩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六是加强师资培养,以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为竞赛平台,围绕社团“三名工程”建设打造一批美育社团名师,培育出吴宪、周琳、於筱等多位美育社团名师。 (三)整合资源,开发创建基地。学校重点打造南岸艺术中心、雅士学院和秀女学院等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以“一个美育教育实践工作坊、多门课程、系列讲座、多个社团、多次拓展活动、1+X指导教师”的模式打造出教学、培训、文化讲坛、艺术鉴赏、社团活动、竞赛“六位一体”功能的美育空间。建设传统手工艺(陶瓷)实训基地,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关宝琮、胡兆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益荣、金逸林等十余位青瓷行业权威专家入驻。全面融入职业文化,打造职业文化空间,开展寝室、实训室6S管理,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近年来,学校规划并建成了体验、教学、创作、排演和展览等美育物理空间20余个,为学校美育提供充足的教育空间,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美,与美同行、向美而行。学校结合地域、历史、行业等特点,建设校外美育基地30余个,在海宁陆泽村开展传统文化“皮影戏”传承保护服务,并自编自导自演一出红色皮影戏《传承》,在五丰村、凤凰村、光耀村等开展精美墙绘扮靓美丽庭院、唯美视频宣传精品村庄、农产品品牌设计服务等。校外美育实践成为我校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结合的重要渠道,为我校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工匠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完善增值,改革发展评价。学校强化过程发展评价,制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将学生日常参加二课堂人文艺术类社团,参加相关活动、竞赛等美育过程经历进行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制定《学生创新创业类成果计入学业成绩管理办法》文件,明确学生参加人文艺术活动并获得奖次,除了以素质分形式转换学分外,将根据获奖等级给予学生置换特定专业非核心课程的激励与保障。 二、成效与成果 学院通过传承、精益、敬业、创新的文化建设将育人理念深入到学生精工巧匠培养过程中,人人巧匠理念不断深化,取得了丰富的办学成果。 (一)载体丰富,工作扎实有效 学院传承红色中华传统文化,涌现出“全国百强社团”、杭城高校头部文学社团——飓风文学社,以“屈原”、“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年度大戏为特色的“全国百强社团”——壹贰剧社,以及“全国优秀社团”——校园橄榄绿。陶瓷专业学生的青瓷作品入选了“日本·浙江文化年——浙江龙泉青瓷生活主题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近年来,我校在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成果丰硕,获国家级人文艺术类奖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省级奖项110项,学校多次获得全国、省级大艺展“优秀组织奖”。 (二)以美育技,成果典型突出 学院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底蕴,强化提升职业素养氛围营造,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学生学技术、学技能热情不断释放,取得优异成果。学院先后获得首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院校、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浙江省重点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浙江省四年制高职专业试点院校、全国“双高计划”A档建设院校前十等荣誉项目。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及以上各类奖项590余项,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9项,省级一等奖117项,在全省、全国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我校学生费盛、鲁学智、张银亮三位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陈家同学举荣获浙江省第五届“十佳大学生”入围奖;樊文天同学获得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作为全国唯一一位高职生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孙春兰副总理出席颁奖典礼。几名学生作为优秀学生群体的代表,充分体现了我校“技术与人文融通,素质和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 (来源: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