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 ||||
|
||||
12月7日-8日,2023年浙江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研讨会在宁波召开。全省各地分管评价工作负责人、教研员、学校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28个先行试点区。经过一年的努力,各试点区基本形成区校联动、分块攻关的工作机制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架构。2023年9月起,全省进入全域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阶段。本次研讨会,就是为全域推进做好研修助力和技术准备。 12月7日上午,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处处长翁品雄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提出开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是我省评价改革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基于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迭代升级、形成的一项具有全国创新性、领先性意义的改革。翁处长还从不忘初心使命、遵循规律特点和讲究方式方法三方面对省域综合评价改革实践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宁波市做了市、县、校和教师四个层面的实践展示。宁波的经验证明:小学生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与管理推动,业务部门做好专业助力,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程实施才会贯彻落实。 研修板块: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从重构研修组织、优化研修方式和强化研修成果应用几方面介绍了具体做法。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围绕一张课程表的迭代,介绍了教师表现性评价的研修策划与实施展开。两地实践,为区域有效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路径提供了借鉴经验。 专家引领板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文叶围绕表现性评价从评什么、怎么评、如何常态用的三个基本问题作深度剖析。她强调,表现性评价要注重评价方法与评价目标的匹配,应重视开发和使用通用评分规则,让学生参与评价全过程。周教授建议把表现性评价嵌入学期课程纲要和单元学历案,进行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为全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指明了方向。 为进一步普及和优化评价技术,攻克教师对评价技术“不知道、不理解、不会用”的问题,12月7号下午,在鄞州区堇山小学(南校区)、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海曙区储能学校(丽园校区)同时开展非纸笔测评、分项等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研讨与展示活动。每个会场都从“实践”“技术”“教研”三个方面展开。 12月8日上午,会议进一步聚焦教研引领、技术赋能开展研讨。绍兴市上虞区教体局从理念追寻、行动向导、综合表达三个方面阐述了上虞的思考和实践。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通过前期学习效仿,初步建立区域评价体系,再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命题研究,上好每一节课教学行动研究,实现评价工作的跃阶攀升。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训中心通过“样例引路,为全区域推进奠定基础;项目重构,基于学科探索分项内容;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学科实践难点;鼓励多元,探索适合校本的实践研究”四条路径,稳步推进分项等级评价。衢州市柯城区教学研究室以小学语文命题为例,从提出“任务群”式命题框架、构建“体验式”研修体系和定位“一体化”学教起点展示实践探索,并力求开拓新空间,寻找新途径,实现新发展。 宁波大学郑东辉教授作题为《教师评价素养及其提升》的主旨报告。他先界定教师评价素养,展示教师的评价素养结构,继而从核心理念、关键技能和伦理品质三个方面介绍教师评价素养的概念和内涵。随后,郑教授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评价的改革走向的需求阐述评价素养的必要性,并提供了“设计教学评一致性方案、善用非传统的评价方式和利用评价数据改进教学”三条有效路径,真正赋能教师评价素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副主任作题为《迎坡加速的浙江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大会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呈现逐步全域推进、走向技术突破、深入学科现场和重视能力建设四个特点,建议与会者从改变师生关系的评价改革、融于教学改革的评价改革、激活教师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智慧、处理好基础性和特色性的关系和对校本研修的依托与发展五个方面提高认识,体现评价平台建设、评价技术指导等问题的实践关切。 专业的评价是协调学习和教育的核心。希望本次活动能推动全省小学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凝聚共识,明细重点,积极行动,为全域推进浙江省的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培育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而贡献力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