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组团“补短” 教育润青——第五批浙江教育援青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3-11-02 浏览次数: 字体:[ ]

“微项目化学习值得一试。”“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放手。”最近,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第一中学教师江晓丽来到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教研室跟岗学习。短短一周时间,她的工作本上记满了干货。与她同行的还有16名教师,他们将在金华共同学习3个月。

跟岗培训、短期支教、结对帮扶……自2022年7月入青以来,第五批浙江教育援青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为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引来了“活水”,培育了“沃土”。

调研找问题,结对全覆盖

在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海西州教育局副局长林吉看来,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才能将教育帮扶目标落到实处。

去年7月底开始,第五批浙江教育援青团队深入海西州各地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调研,全面梳理教育援青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海西州的需求。

林吉告诉记者,调研中发现各地对对口帮扶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原来,由于此前海西州各地与浙江对口支援地签订的帮扶协议已经到期,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新一轮帮扶协议尚未签订,部分对口支援地间交流变少。同时,调研中还发现当地不少学校希望与浙江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得到浙江名优教师指导等。

根据这一情况,援青团队结合工作实际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新一轮结对帮扶,先后完成温州市与格尔木市、杭州市与德令哈市、嘉兴市与都兰县、台州市与茫崖市、宁波市与天峻县、湖州市与乌兰县、绍兴市与大柴旦行委签订新一轮帮扶协议,实现了浙江与海西州地区之间结对帮扶全覆盖。

与此同时,援青团队还进一步推动两地学校间的结对帮扶。德令哈市第一中学先后与萧山区通惠初级中学、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杭州市文晖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在资源共享、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海西州高级中学与镇海中学、温州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7所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在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等方面开展合作……经过援青团队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实现海西州所有学校与浙江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帮扶列清单,破题有实招

援青团队在调研基础上建立了海西州教育需求清单。

翻开清单,记者发现各地需求一目了然: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希望浙江高职院校帮扶共建化工、汽修等专业;格尔木市,请援青教育专家在教研方面给予培训和指导,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天峻县,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后,需要在生涯规划指导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给予经验介绍……

“这份需求清单就是我们的工作指南。”林吉说。一年多来,援青团队瞄准各地各校需求精准施策。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援青团队积极协调各方落实2022年浙江援青资金3928万元,实施教育援青项目18个;已落实2023年浙江援青资金2751万元,将实施教育援青项目12个。同时,援青团队积极对接浙江爱心慈善团体,开展“浙里石榴红·海西公益行”系列教育慈善活动,共募集捐赠2套AI体育设备、30台平板学习机等各类物资总价值60万元。

——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瓶颈。援青团队对接协调省内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重点中高职院校,组团帮扶柴职院。浙江机电职院援青教师封燕芳到柴职院后,一手抓该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一手抓特色专业和实训场景建设。立足青海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这一实际,她正积极推进学校新能源特色专业规划建设。

——学生培养需优质教育资源。援青团队通过异地办班、定向招生、创设本地援青示范班等方式,加大学生培养力度。面向海西州中小学教师继续开放“之江汇”教育广场,共享1200门网络课程、3万门微课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进一步满足海西州学子享受浙江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

一个个推动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一门门启迪学生智慧的优质课程,无不展现出教育援青进行时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海西州教育短板一块块被“补齐”。

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今年4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35名青年志愿者与德令哈市实验小学的35名少数民族小学生结成了“大手拉小手”帮扶关系;7月中旬,格尔木市民族中学和长江源民族学校的70余名师生,首次走出大山,赴温州与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师生开展了一次文艺会演,进行了一场少年足球友谊赛……两地青少年在广泛交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浙江教育援青有形有感。

在浙江对口援助海西州的过程中,援青团队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把推动海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在这一批选派的援青教师中,初中和高中各9名,打破了以往初高中援青教师只有语数外教师的惯例,做到了中学学科全覆盖,让海西州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开始感受不同地区教师的教授风格,有利于浙青两地教育资源的交流。

7月底,100名从海西州各地选拔的青少年,赴浙江参加“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主题夏令营活动,两地青少年在共享亚运盛事、感受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在林吉看来,无论是教师支教,还是夏令营活动、研学考察,都增进了校际、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既让青海学生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学业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两地青少年心中美丽绽放、常开长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