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1-07708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1〕233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1-06-30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金19号建议的答复 | ||||
|
||||
浙教厅提〔2021〕233号 杜新阳、陆维、徐志鹰代表: 你们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一体化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运动基地建设的建议》(金19号)收悉。经研究,并会体育部门意见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我省高度重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开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体教融合新局面。 (一)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体教融合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省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体传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办法》《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体教融合”的基层实践,为体育特色学校、新型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取得了成效。目前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布局总数55321人,其中重点布局人数24023人,普通布局人数31298人,普通布局人数大部分都在普通中小学,比例高达57%。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省由原来以体校为主的业训运动员,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普通学校中,体教融合发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成为大趋势。 (二)改革创新,推进县级体校和青少年体育基地建设 2017年省体育局联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等6部门出台了《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开展县级新型体校建设,提出“县县有一所新型体校”。从2017年推进至今,全省90个县(市、区)通过体教融合等不同方式建立、完善新型体校,新增26个县(市、区)建立或改革体校,省体育局给予新建立的新型体校经费扶持1370万元。同时,以新型体校建设为切入点,畅通体校学生的升学通道,如加强体校与学校的合作,将运动项目布局到学校,选派教练员进学校指导训练或者安排体校学生在周边学校就学,下午课后集中训练。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目前分别建有校园篮球、排球、冰雪运动全国特色学校300所、50所、40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598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79所。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建立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13个、各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8个、省级体传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51个。这些体校和各级各类基地有力地保障了我省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三)积极探索,打造体教融合新模式 近年来,我省以开展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体教融合新模式。如衢州市柯城区的“学校+俱乐部”发展模式。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派驻专业教练,学校普及至少一个特色体育项目,衢州市柯城区的白云学校与柯城区少体校、衢州市华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者深度融合,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向学校派专业教练员到学校开展训练,学校训练水平、教学质量攀升,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如宁波市的“学校+体校”发展模式。通过发挥体校专业优势,和学校合办专业性较强的特色体育课。宁波市二体校将文化课教学交由浙江省重点中学鄞江中学负责,师资配备、文化课教学场馆和设施、教学经费、教师培训等工作由当地教育部门主管,业余训练则由体育部门主管。体校除了优秀运动员输送到省队外,全校85%的学生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如温州市的“社会力量+体教合一”发展模式。温州市是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单位,政府定标准、供场地、授牌子、派教练员、给奖补,探索建立体校为龙头、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取得明显成效。 (四)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有序开放 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2015年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浙教体〔2015〕42号),通过建立健全由政府总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加大保障力度等措施,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规范有序开放。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率,目前符合条件的公办学校100%向社会开放,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省将以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契机,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广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加快建设教育、体育强省和健康浙江做出贡献。 (一)完善政策机制。研究制订《浙江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教学训练的少体校管理体制,深化体教融合,加强新型体校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体育项目布局到学校的改革试点,共同研究推进青少年运动项目设置布局,制定全省青少年学生体育竞赛计划,统一管理和指导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银保监会、团省委等部门参与的省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教育体育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研究制定有关推进方案和具体措施,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高效开展。 (三)加强特色创建,加快青少年体育基地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特色创建模式,着力提升阳光体育活动质量,形成富有区域特点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鼓励学校在项目普及的前提下建立各年龄段梯队的学校运动队,积极参与校际比赛、联赛和运动会的比赛。落实《浙江省县级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持续推动县级体校改革,深化推进10所以上新型体校改革发展。将各级各类体校纳入当地教育整体发展规划,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加强对体校建设的评估和督导,不断提升体校高质量发展水平。每年开展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遴选创建活动,到2025年创建省级体传校和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60所以上。动态完善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布局网,新周期布局人数稳定在5万人以上。畅通体育特长学生升学渠道,建立小学、初中、高中项目“一条龙”训练体系,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组成对口升学单位,解决体育人才上升通道问题。 (四)推动场地设施共享共用。完善全省体育场馆大数据平台,根据青少年体育训练竞赛需要,合理安排场馆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持续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有序开放,鼓励各地出台政策,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赠、冠名等形式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开放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等,规范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推动、服务于学校体育工作。 感谢你们对我省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体卫艺处 潘学东,电话:0571—88008880) 浙江省教育厅 2021年6月29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