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 | ||||
|
||||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是沧海一粟,但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十年就可能意味着巨变。十年的学前教育,在《指南》思想的引领下,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磐安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十年。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幼儿教师,很庆幸自己能与改革同行,切身感受学前教育的全新理念、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最初的维护幼儿的安全,到强化幼儿的学习,直至如今的主题化教育、因材施教;追随孩子的兴趣,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发展。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变化不可谓不大,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惟进取也,故日新。”这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对时代变革的理解和渴望。且不说敞亮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不说教学工具的大变迁,也不说教师队伍学历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从教者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遵循孩子的发展需求与兴趣,创设丰富的环境,以幼儿为本,寓教于乐,支持他们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在游戏中体验课程,在快乐中成长,把“玩”真正还给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下愉悦创造、全面发展。 教育从看见儿童开始,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人生处处是舞台,“舞台”可大可小,大及人生舞台,小至日常生活,关键词是“看见”“中央”. 曾发生在我身边一个真实的教育片段—— “桃花为什么会开?”户外散步时,面对着楚楚欲燃的粉红桃花,我这样问小朋友。 布布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 跳跳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 果果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 六六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 程程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 突然,一禾问了我一句:“老师,您说呢?” 我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她的小脸,笑了!” 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我笑了,那笑脸比桃花更好看。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很显然,这是以往老师最直接的回答,而我想了又想的回答则彰显了“看见”“中央”。 这个真实的片段给我的启迪是深远的。 孩子们那些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感情色彩的句子,与我原先准备的那个沉闷单调、一成不变的答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这也是教师的儿童观的真实再现。 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需要付之于实实在在的行动。 环创布置,一改以往的教师细构图,慢涂色,绞尽脑汁,忙里忙外,为应付检查而环创的现象;现在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孩子的环境孩子自己说了算。一起讨论,一起设计主题,分工找材料,一起动手制作,一切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主题墙:不再是一个人的主题墙而是儿童为本的大家齐动手的儿童海报,呈现孩子的学习过程,记录孩子成长的轨迹;课程故事:全新教育理念下的新生事物,基于主题下源于孩子探究、体验、交往生活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浓缩着孩子们的快乐生活点滴;作品墙: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范画,而是孩子们奇思妙想的发声墙,用最简单的记录发现最神奇的世界! 游戏活动,一改以往的教师注重导,材料单一、游戏活动按部就班,看似兴趣高涨,实则是被动接受的现象,现在走上幼儿自主游戏探索之路,努力将游戏自主权还给幼儿。宽敞的空间,丰富多彩的材料,充足的时间,孩子们或美工区,或生活区、或益智区、数学区、阅读区等等区域,随意选择,切换各种角色,放心大胆的游戏,留恋于各个区域,宛如日常生活的再现,乐在其中。这不正是我们追寻的玩中学,学中玩! 教学活动,一改以往的教师灌输式填鸭,教师调控整个过程,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完美设计活动过程,注重结果的现象,现在通过不断实践、反思,转变教师观念,“以学定教”,从过去的注重“教”,逐步转变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再到“幼儿和教师共同游戏和生活、学习与发展” ………… 这一系列无不体现让儿童站在舞台中央。 让儿童站在舞台的中央,孩子们的创造性常常让人刮目相看,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等待儿童成长。在智慧的教育者眼里,每个孩子都具有无限可能性。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一个道具,一种陪衬,而是一个个活泼机灵的人,每一个都与众不同,都是世间的孤品,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各自的成长密码,都带着迷茫和不确定性在成长。倘若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按各自的生长方式拔节劲长,实现高品质的差异发展,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样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帮助实现这种可能性,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如果明天孩子注定要站在人生舞台中间,不如今天就把舞台交给他们,我们老师不但看到孩子的“亮点”,要更懂得用智慧去“点亮”,唤醒孩子们的自主性,自己去奔跑,燃起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