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记者蹲点多处场景,观察“双减”之后孩子们的闲暇时光怎么过
发布日期:2021-10-15 浏览次数: 字体:[ ]

编者按:“双减”新政落地月余,浙江的中小学生逐渐习惯了没有书面作业或“作业不回家”的状态,放学后的时光真正成为他们的“幸福时光”。他们走出家门,回归社区、农村,走进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社会公益性场馆,玩中学、学中玩,“挂在墙上的童年”由此大不同——

陪伴里流淌家的温馨

10月11日下午5:30,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王东烽走出单位,准备驱车前往浦江县实验小学接两个孩子放学。

学校有了课后托管服务,学生的放学时间也延长到下午5:45,“下班后刚好能接孩子回家,不用请假,不赶时间,更不必来回折腾,这切实减轻了我们家长的负担”。

课后托管服务还帮王东烽解决了“家庭作业辅导”这一大难题。“‘双减’前,孩子放学回家都带着家庭作业,每天晚饭后,我就要不停地催促他们写作业,有时还要辅导。”他说,这学期,孩子的家庭作业明显减少了,且基本能在晚托时完成,“现在,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成长,陪他们开展各种活动,家庭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下午5:45,在浦江实小校门口等候的接送大军中,记者看到了家长盛珊,她说儿子张梓君今年读六年级,这学期儿子的生活和学习状态都特别好,这也是“双减”带来的改变。“以前,儿子放学后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家庭作业和辅导班上,小学生的自觉性又不强,往往要磨蹭到比较晚才能休息。”盛珊说,现在就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了,“作业都在学校完成,学习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回家后不仅有更多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睡眠时间还提前了1个多小时,白天自然也就更精神了”。

在盛珊眼中,“双减”也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前由于学习任务重,家务活我都尽量不让儿子做,虽然知道这对他的成长不利,但也是无奈之举。”盛珊坦言,这学期,她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鼓励儿子自己上下学,每天做一次家务,每周学做一个简单的菜。

“‘双减’对我们家长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刚接上孩子的家长傅聪告诉记者,现在,周末不能上补习班了,孩子的假期时间如何安排,家长要多动脑筋。为此,这学期,他和孩子一起制作了一张假日活动表:约同学一起爬山,去书店看书,在家中做美食,回老家看望长辈……“每周末之前,我们都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商量好周末的主题活动,并由我带着孩子一起组织、一起参与。”傅聪直言,一个多月下来,孩子的变化显而易见,“笑容多了,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孩子“多”起来 社区“活”起来

10月10日上午9点,空中飘起蒙蒙细雨,带来一抹秋的凉意。

走进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和睦新村,入目却是一派热闹景象。沿着和东路继续往北走,记者来到位于小区内部的和睦公园。尽管细雨迷蒙,公园里人却不少,特别是几个操控着遥控车的孩子,追着车跑不说,口中还念念有词,“绕到前面堵它”“我从侧面包抄”,全身心沉浸在他们的“战斗世界”里。小女孩欣欣就文静多了,她拿了本课外书在亭子里阅读,不时抬头看一眼妈妈的方向,她小声对记者说,“妈妈带弟弟出来玩,我就是陪他们一起”……

“如果不是天气不太好,小伢儿还要多。”几位打着蒲扇的老人告诉记者,尤其到了晚上,跳绳的、跑步的、遛狗的、做游戏的……“感觉公园里满满当当都是孩子,好像都从家里出来了。”一位家住8幢的大妈还告诉记者,小区8幢和9幢之间有一排健身设施,到了晚上,那里就是孩子们的天下,“我从窗户往下看,很少有空着的健身器材”。

小区里的孩子“多”了这么多,老人们都挺高兴的,“动起来”的孩子让这个老小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前不久我们有个老姐妹还收到了孩子们的邀请函,请她去和睦剧场看演出呢。”听说孩子们演得都挺好,没收到邀请的大妈还有点小遗憾。

究竟是什么了不得的演出让没看成现场的大妈“耿耿于怀”?记者找到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呈,原来是辖区内的和睦小学四年级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大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周呈介绍,因为和睦小学就在社区里面,整个社区的资源都能为学校所用。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落细和社区打造未来社区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双方的互动合作也变得更加频繁而密切。

“课余时间,不仅在小区里玩耍的孩子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假日小队活动也更丰富多彩了。”周呈说,公园、小剧场、图书阁、乐养中心、康复中心、百姓健身房等社区场所都留下了孩子们活动的身影,社区还与学校合作打造“社区劳动嘟嘟城”,在社区内创设了许多可供孩子们参与的志愿服务岗位,如社区讲解员、垃圾分类宣传员、乐养中心志愿者、“阳光小伢儿”托育中心志愿者等。

书面作业少了,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探究性作业、实践类作业,和睦小学就将“服务社区”列为实践周的主题。孩子们为和睦书阁设计模型,制作借阅手册和使用手册;自制宣传工具,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设计海报,宣传社区重点场景……社区俨然成为孩子们展示综合素养、参与现代治理的崭新舞台。

博物馆有新活动?安排!

10月10日,长假后的周末,记者来到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走进安吉馆各展馆,里面人头攒动。

“据统计,去年9月一个月我们安吉馆的参观人数为3.6万人次,今年同期参观人数已达4.5万人次了。”安吉馆负责人陈余向记者透露,“周末和节假日参观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生态馆,王晓莉的女儿正在用听筒认真倾听不同生物的叫声。“我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之前安排了一些学科类的培训班,出来逛的时间就比较少。”王晓莉告诉记者,她们是专程从杭州过来的,“现在学科类的培训班取消了,孩子作业也少了,我们就趁着周末带孩子出来玩”。

刚走进人气最高的恐龙馆,就听到“霸王龙”的吼叫声。沿着声音走上二楼,便看到一个巨大的仿真霸王龙模型,模型的护栏外,围了一圈小朋友和家长。同样来自杭州的吴映霞表示,她家孩子今年上三年级,“现在孩子晚上6点托管结束,回到家里作业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吃完晚饭,我们会让孩子练练字或者做一些阅读练习,然后下楼玩。今天刚好休假,就带孩子来这里参观”。

回到恐龙馆一楼,记者看到一群穿着红色和黄色罩衫的小朋友趴在恐龙化石前的解说屏幕上画画。旁边的讲解员正在讲授相关知识,另一名工作人员则鼓励小朋友们画出看到的恐龙化石的样子。记者了解到,这是安吉馆近期非常火爆的科普活动——恐龙化石挖掘。目前安吉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打造了地质研学、植物探秘、动物探秘、物种间关系研究这四大课程体系。

“去年9月,安吉馆共开展11场科普活动,只有70个小朋友参加,而今年9月,安吉馆共开展科普活动22场,有135个小朋友参与了我们的活动。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陈余激动地说。

记者跟着恐龙化石挖掘学习小分队,来到安吉馆的自然探索中心。那里设立了趣玩活动室、自然艺术教室、幼儿探索室、生物万象教室、视听教室共5间活动教室。教室里设备齐全,摆放着动植物标本、矿石标本、化石标本、塑化标本等相关教具。学生们在教室里继续上着生动有趣的科普课。

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家长们则坐在白色长椅上耐心等候。“我家孩子刚上一年级。他非常喜欢恐龙,刚好看到博物馆里有这个活动,我们就报名了。”郭书立靠在窗边,注视着教室内的孩子。“这里够孩子玩一整天,他很开心,也能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现在有时间了,我会多给孩子报名参加这种活动。”

走进“课本里的故事”

在细雨中穿过石板小道,看乌篷船在桥下游行,带着课本里描写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记忆,周末的绍兴市鲁迅故里景区中,游客熙熙攘攘。10月10日,记者来到这里,感受“双减”后社会公益性场馆的回归情况。

今年刚上一年级的小帆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参观鲁迅故居,“我们想带孩子了解鲁迅这位名人。之前来这类场馆比较少,现在亲子时间增多,这些地方也被列入了周末计划”。小帆的母亲邱女士察觉到,没有了作业负担,小帆对学校生活的喜爱程度明显上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我回去就要跟同学们分享今天的经历。”小帆笑着说。

另一边,在三味书屋研学点,从杭州自驾前来的乐乐一家正在驻足参观。“孩子今年上六年级,马上就要学到《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了,我们就带他提前来了解一下。”在母亲王女士眼里,大家出来拓展视野、不拘束在课外培训中才是正选。

在鲁迅纪念馆参观的小梁一家也来自杭州,他们希望通过实地参观加深对名人的认识。“‘双减’之后,我们会倾向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场馆,之前已经去了杭州的博物馆和许多展馆。”小梁的母亲欧阳女士发现,“双减”后,许多地方的社会公益性场馆都出现了预约爆满的现象,孩子的同学甚至还遇到了需要凌晨抢预约名额的情况。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鲁迅故里更添别样意义。柯桥区的一对父子拿着参观通行证,已经打卡了鲁迅祖居和鲁迅故居两处。男孩告诉记者,自己正上四年级,在课外阅读中看到过鲁迅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来这里就是想看看,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到底是什么模样。

图书馆里游书海、听讲座

流连书架、畅游书海、聆听讲座……这是记者在嘉善县图书馆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每逢周末,前往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络绎不绝。2019年搬迁至嘉善县文化艺术中心南侧共5层楼,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这座新馆,不仅成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双减”后孩子们的热门选择地。

在三楼自修区,嘉善县泗洲中学七年级学生高朱俊正在埋头看书。他说“双减”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业量少了,以前要做到晚上11点多,现在都能在放学后的托管服务时间内完成,“多出了不少时间,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来图书馆遨游书海”。

“‘双减’之后,图书馆人流量较之前有一个明显的增长,我们对开放时间作出了调整,从以前两个上午、一个晚上闭馆改成只有周一上午闭馆,每周开放时长增加了7.5个小时。”嘉善县图书馆副馆长蒋立人告诉记者。

图书馆的借阅量也创下了新高。记者了解到,去年8月嘉善县图书馆全县外借图书流通量是5万余册,今年同期增至6.73万册。

下午2:30,馆内举行了一场名为“令人垂涎的缤纷童年”公益作文培训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孩子和家长们饶有兴味地听当地知名的“萝卜老师”卜玉英讲作文,卜玉英来自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她不时走到台下与孩子们互动,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为课后育人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优质资源。”蒋立人说,部分家长一方面欢迎“双减”政策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感,图书馆顺应需求,“双减”后推出了不少兼具趣味性、知识性的公益培训。各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光近期就开展了“传统非遗技艺体验之姚庄农民画”“思贤少儿手工坊,制作泸定桥模型”“‘匠心传承,祝福祖国’国庆专题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深受欢迎。

据了解,浙江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优化场馆布局,以打造城市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圈为目标,建设老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比如嘉善县,截至目前已建成镇(街道)分馆9家、智慧书房17家、礼堂书屋20家、农家书屋118家、善城书香驿站25个、汽车图书馆服务点22个。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