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教育动态
索引号: 002482082/2020-00250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0-04-28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乐清市以“高中低”组合拳全力打造综合实践活动“浙江模式”样板
发布日期: 2020-04-28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该市大手笔投入,科学合理布局,从基础框架、区域特色、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打好“高屋建瓴、中心开花、低柔服务”的高中低组合拳,不断创新实践模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浙江模式”样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新立二级巡视员等领导多次莅临基地,对基地工作成效予以高度肯定。基地工作经验在兰州STEM国际教育论坛等国家级会议上交流三次,在全省勤工俭学暨校园风险管理培训会等省级会议上作特色基经验介绍两次,并吸引山东、重庆等20余批350人次省内外同行前来学习参观。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000余万元,已策划“研学旅行”线路7条,总接待人数达4万人次。其主要做法为:

一、高屋建瓴,搭好实践基地群“基础框架”

(一)完善运行架构。把基地建设作为“教育十大发展工程”之一,出台《乐清市学生实践基地“1+X+Y”建设方案》,坚持“致力前瞻、规划先行、分步建设、有序推进”的原则,结合校网调整,建成具有乐清特色的“1+X+Y”基地群,即成立一个总校(“1”基地),分片区成立若干个“X”基地和中小学校特色项目“Y”基地。明确总校和“X”“Y”基地的职责,其中总校负责全市初中、高中段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X”基地作为总校的延伸和补充,负责相应片区的小学、初中段的综合实践活动;“Y”基地作为“X”基地的补充,负责打造学校特色项目,开展本校和接待相邻学校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成立综合实践领导小组,通过研讨会、协调会、推进会等方式,解决实践基地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截至目前,已召开各类会议18次,已解决问题35个。

(二)丰富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根据各种基地的不同情况,结合实际,采用改建、共建等多种模式,推进实践基地群建设。针对土地要素制约的情况,采用改建的模式,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乐清市学生实践学校、雁荡山学生实践学校、四都学生实践学校等基地,共计占地面积约107亩,共开设班级55个;针对资源短缺的情况,教育局与团市委、妇联、企业等单位合作,以共建模式建设基地,共计占地面积约640亩,共开设班级79个。同时还在市丹霞路小学等41所学校创办劳动基地作为“Y基地”,总面积达304亩。目前,该市实践基地群共拥有基地41个。

(三)建立选课系统。该市已累计投入600万元,自主研发了一套实践课程选课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完善课程信息,搭建了手机和电脑两个选课平台,学生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即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系统上从乡土特色文化中自主选择喜爱的学习课程。该系统具有在线课程查询、自主选课以及教师对课程信息管理等功能,设有状元文化、雁荡山风光等栏目。同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准确、便捷记录每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信息,实现数据分析的可视化。目前,系统已正常运行,系统共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已注册账号共计7万余个。

二、中心开花,打造实践基地群“区域特色”

(一)以“课程开发”为中心,凝聚乡土特色。如何有效的开发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摆在实践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该市从地域文化入手,开发了学生喜欢的诸多课程,成功解决了课程开发的难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比如市学生实践学校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融入了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蓝夹缬技艺和国家级非遗的细纹刻纸,开设了蓝夹缬、细纹刻纸等33门特色课程,年接待学生5万人次;四都学生实践学校结合当地南宋状元王十朋故里,以 “状元文化”为特色项目,开设国学体验、手工制作等13门特色课程,年接待学生3万人次;青少年宫基地结合工业城市的“电器文化”,以“城市科技”为特色,开设科普教育、航模制作等32门课程,年接待学生5万余人次。截至目前,该市已开设各类乡土特色课程共计50多门。

(二)以“研学旅行”为中心,塑造实践特色。围绕研学旅行,从线路设计入手,充分挖掘地方优质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有机结合起来,策划“彩虹研学”精品线路。通过各条路线,探究不同的地域文化。如黄色电器之旅(探究民营企业发展史)、青色山水之旅(探究国家五A景区雁荡山地质资源)、红色非遗之旅(探究岭底体悟革命精神)、蓝色非遗之旅(探究乐清非遗文化发展现状),其中重点推出蓝色非遗,一年可接待学生18000人次。目前,已开发7条线路,总接待人数达4万人次。同时校外研学回来之后,学生围绕不同主题,通过选课系统,选择感兴趣的体验项目,写小作文或小论文、调查小报告,提升写作水平。截至目前,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撰写的作品已有187篇在各级刊物发表或比赛中获奖。

三、低柔服务,保障实践基地群“持续发展”

一是以财政补助降低经费压力。坚持公益性原则,由财政拨款优先保证经费足额投入,切实降低实践活动经费面临的困难压力,确保实践基地群可持续发展。在活动经费方面,市财政局按每生每天30元的补助标准支付;在基地建设方面,相关经费支出统一纳入市财政预算;在教育激励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传统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以星级劳动教育基地评比为抓手,每年拨发5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予以奖励。自基地建设以来,该市财政已投入专项改扩建资金近5000万元、已划拨活动经费600万元、已发放奖励资金150万元。

二是以优质师资柔和实践服务。师资力量是否雄厚、是否具有亲和力,是推动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办好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是核心因素。该市在教师总编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根据基地教学实际需求,以抽选50名优质教师、引进17名具有有特长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增强实践教育的柔和性。同时通过多层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多维度聘请实践教育专家指导教学,全方位开展实践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已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教师总人数已达160人。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10期,培训教师500余人次;邀请专家指导教学达50余场次,举办教研活动120余次,开展省市各级课题研究6项,已获奖3项。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