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0-00122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0-02-20 | 主题分类: 卫生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一起致敬“最美逆行者”!浙江多所高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 ||||
|
||||
“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武汉疫情出现时,浙江大学已早有专家奔赴一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教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对疫情进行分析研判。 1月18日,她同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起听取武汉方面疫情汇报。 1月20日下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她和钟南山院士一起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月24日,大年三十,73岁的李兰娟院士再次奔赴北京,参加疫情相关的会议,在家人团聚的日子里,73岁的院士为了守护人民健康,依然马不停蹄,感动了很多人。除夕当晚9点多,李兰娟院士才从北京返回杭州,这一天来去匆匆。晚饭是在北京机场吃了一份饺子。 从北京回来后,李兰娟院士曾表示,“我刚刚从北京回来,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 “我没有想太多。如果需要人去,那一定是我!” 1月24日下午,留下一桌还没烧的年夜饭和对家人的歉疚之情,1967年出生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专家、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陆群,匆匆收拾行李装备,带上几个N95口罩,踏上了前往湖北武汉的“逆行”之旅。 前方,是使命召唤。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发函来询,希望征调这位国内有名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家赴湖北协助开展工作。看到便函,陆群毫不犹豫,即刻回复。“这是我的使命,没什么好犹豫的。”她说。1月24日一接到国家卫健委的抽调确认通知,她就立即和同事们交接工作,赶回家里收拾行李。 “疫情近期逐步升级,意味着需要更多监护室医生到一线去,所以我觉得只要需要,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 从医15年的郑霞,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综合监护室,副主任医师,2005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大一院综合监护室工作。1月22日晚,她主动跟踪合监护室主任蔡洪流提出想要去支援武汉的想法。 “你只要想好了我们全力支持你,但你要做好个人防护。”对于郑霞提出这个想法,蔡洪流主任一点也不意外,郑霞一直是科室里的模范骨干,不仅医疗技术精湛,对待患者耐心细致,是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好医生,还是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去武汉的事情刚拍板!1月23日中午11点,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就来了:“因为目前疫情紧急,需要您马上到武汉去支援,务必今晚到达。” 综合监护室同事拍下郑霞出发武汉时的背影 郑霞做好了长期在武汉“战斗”的心理准备,收拾了换洗衣物,并带上电脑,以便查询、整理资料。 “闺女,在武汉保护好自己,不用担心我们,新年快乐呀!”1月23日下午四点多,郑霞从杭州东站出发,前往临近武汉的某城市,当晚八点多到达后,她直接被送到武汉疫情最核心的病房,开始武汉抗疫之战。 “我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在救助病人、自我防护方面相比其他同事会有更多优势,此刻奔赴前线义不容辞。” 大年二十九夜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了要选派医护人员去武汉的通知,护理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护士王密芳报名了。 “我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孩子才3岁,正是依恋我的时候,如果我离开,那之后的日子可能就都要麻烦我丈夫了,但我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在救助病人、自我防护方面相比其他同事会有更多优势,此刻奔赴前线义不容辞。” 王密芳给丈夫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丈夫分外理解,在得到丈夫的支持之后,王密芳就报名了。王密芳表示,2003年SARS的时候,她刚刚参加工作。当时虽然没有直接抗击非典,但是她也已经体验过穿着层层隔离服的感觉。“我知道我将面对的是什么,我会保护自己,完成任务。” “衣服都已经打包好了,等等就放到后备箱,一旦接到通知,我马上就能出发!” “我的母亲、我的孩子都能照顾自己,我的爱人更是默默支持我的工作,身后没有顾虑……”这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护士长郑秀云写下的《决心书》,她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武汉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郑秀云是大年二十九临下班时接到了要选派医护人员去武汉的通知,给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打了电话后,她就报了名。“我以为我会是比较早的,结果发现好多同事都先我一步报名。”郑秀云说,由于报名的人太多,他们科室内部还专门初步筛选了一轮。 1月24日恰好是郑秀云的生日,恰逢轮休。“受到大家激昂的情绪感染,早上起来后我马上在手机上写下这封信,发给我们护理部的主任。”郑秀云说,虽然已经初步确定自己被选上了,不过还是担心会有变数,就写下了这份决心书。 “衣服都已经打包好了,等等就放到后备箱,一旦接到通知,我马上就能出发!”郑秀云说。 “作为医护人员,国家需要我的时候,一定是责无旁贷的。” 今年43岁的江立斌,在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临床一线工作了15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说,他是1月24日接到通知,作为医疗队成员驰援武汉。 “作为医护人员,国家需要我的时候,一定是责无旁贷的。”当江立斌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的时候,他们虽然担心,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我太太跟我儿子说,现在武汉那边的情况比较紧急,很多人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爸爸是呼吸内科医生,这个时候他要去帮助他们。” 江立斌说,“儿子读小学六年级,有些事情他其实也明白了,他对我说,让我一定要注意防护,注意安全,早点平安回来!” 1月25日一早,江立斌就收拾好了随身行李,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防护用品。“只要接到通知,我随时出发。” “好的!主任放心,我一定会说服家人的。” “我师父身体不好,如果可以,请让我去!”当收到报名信息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护士刘婷婷发了这样一条微信给护士长。 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都为她的勇敢而动容。“这是一件大事,还是先和家人沟通下吧。”护理部主任说。刘婷婷仍坚定地回答:“好的!主任放心,我一定会说服家人的。”其实,家人的反对早在刘婷婷的意料之中。但是她说,救死扶伤是我的本职,现在,武汉更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我们不去,武汉怎么办?中国怎么办?家人最终被她说服了。半小时后,刘婷婷高兴地回复护士长:“我家里人同意了,我可以去了。” 刘婷婷护士正为老人科普健康知识 这位90后的姑娘,是浙中医大附属二院呼吸内科的一名护士。在科室姐妹们的眼里绝对是个热心肠的人。工作中的每一天总能看到她精神饱满,富有激情的穿梭在每个病房“奶奶,今天好点了吗?”“大伯,你放心,我会给你安排好的。”工作能力强,首问负责制在她的身上从不马虎,这是护士长对她的评价。 疫情当前、职责所在,他们义无反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在大年初一,13名宁波医护人员集结出征,紧急驰援武汉。来自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6名医护人员名列其中。 在没有侥幸的世界里,所谓英雄,不过是那些做了自己想做该做的事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但疫情当前、职责所在,他们义无反顾。 出征医护人员临行前接受培训 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呼吸与重症医生吴仕波接受采访 他们勇敢,抗危机、攻难关、势如破竹;他们忠诚,尚医德、践宗旨、不辱使命。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带着宁波这座大爱之城和全体宁大人的共同期盼,雪中送炭,奔赴疫情第一线,努力早日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危难是块试金石,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毫不犹豫接受重托,将宁大人的担当与大爱,彰显得更加漓淋尽致。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生命卫士。 综合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官微,浙江新闻客户端,蓝莓视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共青团中央微博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