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基〔2014〕119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小班化教育是以小班额为基础条件,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近年来,随着我省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生源持续减少,已出现了大量班额30人以下的自然小班学校。顺势推进农村自然小班中小学校小班化教育,既是现实需要,又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和公平的关键性举措。为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生为本,切实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因材施教,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快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二、工作目标 加快建立农村小班化教育保障机制,从个性化教育入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学习和生活习惯,切实提高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 2014年年底前,在30%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到2015年秋季开学,小班化实验扩大至50%;到2016年秋季开学,小班化教育基本覆盖全省农村自然小班学校。 三、工作要求 1.构建学校小班化教育管理体系。围绕个性化教育指导,积极建设适应小班化教育需要的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营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氛围。 2.开发学校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有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校长,把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课程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 3.创新学校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设计个性化教学培养方案,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包班教学,多形式倡导和推进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建立学校小班化教育评价体系。推行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个性化批阅,个性化反馈。推广因人而异地考核学生,坚持鼓励性评价为主,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教育评价制度。 5.培育小班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落实教师交流制度,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结构,加大小班化教育师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各地要加大对小班化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农村广大校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实施农村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切实增强实施的责任感和信心。 2.主动筹划。各地要根据当地农村中小学自然小班的现状和现代教育理念,制订本地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时间表、路线图及具体措施。 3.完善政策。各地要努力提高实施小班化教育学校教职工配备标准,增加基本办学经费,不断改善小班化教育的条件和环境。 4.实施指导。各级教研部门应配备小班化教育教研员,组建跨学段、跨学科的小班化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教育教学专家与小班化学校的联系制度,发挥科研对小班化教育的推动作用,加强对小班化教育的管理与指导。 5.加强督导评估。各地要定期对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同时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浙江省教育厅 2014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