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之江常青藤 蜀地育新苗——浙江首批“常青藤”计划退休教师四川支教纪事 | ||||
|
||||
8月28日傍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B05登机口前气氛热烈。70余位浙江退休教师身着统一的文化衫,在飞往四川前拍下一张张笑容灿烂的合影。在机场玻璃窗外,暮色渐渐晕染天际,而他们的教育征程正迎来新的曙光。 这一天,他们为一个计划集结于此——“常青藤”支教计划。该计划由浙江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及浙江省驻川工作组共同组织实施,面向浙江公开招募退休教师赴四川开展支教帮扶工作,是浙川深化教育协作的又一有力举措。 此次共有200名退休教师通过遴选,其中120名退休教师将在四川进行一年定点支教,覆盖四川12个市(州)、40多个县(市、区),其余退休教师将在一年内开展多次“柔性支教”。首批集结的70余位退休教师来自浙江省内各地,他们将在蜀地这片新的教育沃土上细心耕耘,培育新苗。 告别,为了重新出发 从东海之滨到巴山蜀水,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而这趟跨越山河的支教之行,首先要过的关卡,是与亲人的告别。 在和教师们的对话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教师的支教之行曾受到家人的反对,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支教地条件相对艰苦,二是怕身体不适应。面对亲友的担忧,教师们往往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说服,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当向子女们表达想要参加支教的想法时,杭州天成教育集团退休教师曾凡清就碰了壁。子女们最担心的,就是曾凡清的身体。对于他们的忧虑,曾凡清三番五次地表达心里的想法,“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课堂就是我的养生堂”。最终,拗不过曾凡清,子女们便只好支持他的决定。出发当天,妻子、儿孙一起送曾凡清到机场,“分别的时候,孙子还哭了”。 退休前,黄水晶在桐庐县凤川初级中学任教,妻子张秀华在桐庐县实验初级中学任教。起初,两人提出共赴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的想法时,也遭到了子女们的反对。凉山州海拔高,他俩一个听力偏弱,一个高度近视,生活难免不便。此外,外孙女也舍不得姥姥、姥爷。但张秀华态度坚决:“既然决定支教,就要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除了情感上的告别,物资上的准备也必不可少。他们的行囊中,电脑、书籍、教研资料成了“标配”。 曾凡清的随身行李包里装了两本书,一本是关于教育的,一本是关于诗词的。这位数学教师平日热爱诗歌,总喜欢在课堂中融入几句古诗词。他打算把这种跨界的教学方法继续带到四川的课堂。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退休教师范建强自确定支教岗位起,就开始了教学准备。他特地找来了初中语文教材,重新研读备课。七年级上册开头几篇散文的优美文字,深深打动了他。尤其是朱自清的《春》——在他看来,这篇文章朝气蓬勃,既契合新学期的开始,也象征着自己人生的新阶段。他的行李中,装着为这堂课精心制作的20多页PPT。他希望在四川的课堂上,能突破“师讲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表达的机会。 抉择,源于内心热爱 “常青藤”计划的开展并非一路顺利,省驻川工作组机关党支部书记陈跃对个中不易感受最为深切。招募公告发布后,最初报名人数并没有达到预期。于是,陈跃采用了更为主动的“战术”:当在报名系统后台发现有将报未报的退休教师信息时,他与浙江驻川各工作队的工作人员便会挨个打电话,“一对一”沟通,解决他们的顾虑和困难,争取更多退休教师为浙川教育协作出一份力。 “说实话,支教的待遇不算高,生活条件也普遍不如浙江。退休教师愿意参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情怀。”陈跃说。 那么,这份远离舒适区、奔赴远方的勇气,究竟从何而来? 今年65岁的德清县千秋外国语学校退休教师朱丽芬,年龄正好处在“常青藤”计划规定的上限。当被问及为何报名时,她脱口而出,“这次不去,以后就没机会了,能为教育发挥一些余热再好不过了”。这已经是她人生中的第三次支教。 永康市第三中学退休教师吕嘉兴告诉记者,虽报了名,但对是否真的要远赴四川支教,他一度非常纠结。这种犹豫持续到了临行前第三天——那时他还在退休返聘的永康三中城西校区参加会议。“对原有师生的感情、支教待遇问题、体力能否跟上、家人的担忧……各种因素反复拉扯。”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心境。 吕嘉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46年,尤其在初高中作文教学方面有着深厚积淀。他坚持撰写“下水作文”至今已有10年,文章屡见发表,并总结出72种提升作文水平的“升格策略”。最初他想去四川,正是想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更多师生。另一方面,作为“三苏”文化的仰慕者,他始终对四川怀有文化上的向往。最终,是他多年研究的《西游记》人物孙悟空坚定了他的决心——“孙悟空重诺守信,说到做到。我不能在这个时候退缩”。 而对于黄水晶、张秀华夫妇来说,那份奔赴的勇气,还外化成了两件印着“爱国青年”字样的红色T恤。黄水晶笑着说:“我本来想低调点,但她非要穿。”事实上,68岁的他已超出年龄限制,但张秀华一心前往,他也决定陪在妻子身边,“彼此有个照应”。之前夫妻俩到四川旅游,途经汶川等地时,就已察觉到当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外孙女上学了,我们还能走动,就想尽一份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深耕,书写崭新篇章 抵达四川后,面对全新的教学与生活环境,教师们建了一个名为“常青藤退休教师”的微信群,分享日常缓解思乡之情,也相互鼓劲。群里内容丰富多彩:有自制午餐的照片,有支教学校的校园环境分享,也有支教工作的点滴感悟。 吕嘉兴刚到巴中市通江县没几天,就开始撰写“川行散记”,致敬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最初几天,他为安顿生活频繁往返于住处和超市,“想起什么就去买什么,两天上下楼累计爬了134层楼”。如今,他已成为通江县实验中学的一员,正逐步适应这里的工作节奏,并计划逐步引入他的作文“升格策略”。 范建强支教的学校是宜宾市屏山县金江初级中学。他告诉记者,第一堂课上,学生们清澈眼眸中闪烁的求知之光,让他瞬间感动。尽管已有20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但面对初中课堂他仍不敢怠慢——针对生字词、修辞等基础内容,他为自己定下了“逐步融入、从容前行”的教学方针。 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德清高级中学退休教师林春蕙,刚到阿坝州艺体中学校就投入到历史教研工作中,热情分享备课与授课经验;玉环市陈屿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林爱君发动社会爱心企业为支教学校捐赠7台多媒体设备,让当地学生通过屏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杭州市临安区於潜教育辅导站退休教师陈国平,则携手爱心团队为5名凉山州女大学生送去奖学金…… 在四川各个学校,这批支教教师有的已从容适应新的教学节奏,有的仍在为长距离通勤、饮食差异等挑战积极调整。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已经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群“银龄”教师响应“常青藤”计划的召唤,跨越千里,秉持师者初心,助力四川学生茁壮成长——正如新的常青藤,终将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