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办理
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167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5〕58号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生成日期: 2025-07-04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4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07-04 来源:省教育厅 浏览次数: 字体:[ ]

郭艺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浙江省中小学校应充分利用文化场馆教育功能的建议》(第42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文脉、精神价值与技艺智慧,为教育提供了“源头活水”;文化场馆则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学习的实体空间,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将场馆资源内化为学生的文化认知与认同,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传递”,也能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提出的有关建议对我们后续深入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我们完全认同。经充分研究,并结合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部门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顶层设计与保障力度

您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教育功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省文物局组织编制省级地方标准《博物馆教育服务规范》(DB33/T2397-2021),提出博物馆要依托馆内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教学活动,并就博物馆研学内容、馆校合作机制、博物馆师资培训等内容明确了具体服务要求。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实践、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省教育厅积极推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2018年,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近年来会同有关部门先后认定公布了3批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其中包括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温州市科技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等一大批文化场馆。2024年7月,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规划、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管理保障等7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涉及和实施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一并发布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学段目标”“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纲要模板”,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各文化场馆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提供了可学习、可参照的方向和模板。

二、关于完善课程体系与资源整合

您提出要将文化场馆资源“有机融入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省教育厅也在积极推动有关工作。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博物馆参观”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场馆学习不再仅仅是一种以实物为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学习方式、学习者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非正式学习,而是一种以博物馆参观为主要方式,跨越非正式和正式学习时空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形态呈现。在省编《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有《身边的场馆》主题,初中有《研学博物馆》主题,鼓励学生走进身边的文化场馆开展实践学习。根据学校和场馆协同的整体要求,遵循行前、行中、行后的任务设计,将场馆学习主题前置到学校课程情境中,使学生在进入场馆前就已经明晰自己的学习主题及需要研究的任务,能围绕主题带着任务走进场馆,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

同时,省编《综合实践活动》中还有很多文化类主题,如在“快乐中华节”单元设置的《寻味中秋》《中国幸福年》,在“民风民俗园”单元设置的《家乡的端午节》《舌尖上的家乡》,在“非遗小传人”单元设置的《神奇的中草药》《寻访家乡戏曲》,在“传统文化”单元设置的《茶文化研究》《非遗保护公益行》等内容中,都将文化场馆资源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鼓励学生因地制宜的走进身边的文化场馆,从而实现文化场馆教育内容与中小学校课程要求的有效衔接。

三、关于建立多层级合作交流机制

鼓励中小学生利用校外文化场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中小学校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资源目录清单,联合开发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项目;各类社会资源单位要结合场馆资源设计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和项目,为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提供条件保障。近年来浙江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认定公布了一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如杭州市上城区推出“一公里学习圈”,政府出面将区内学校与周围一平方公里内的数十家场馆达成合作协议,制作路线图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图,明确学习路线和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课程与学习方法。

接下来,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浙江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结合您所提建议,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小学校和社会资源单位间的常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四、关于推进学校与文化场馆共建

馆校共建,重在课程、师资、场所的协同开发和有效利用。近年来,省教育厅会同省博物馆协会(研学专委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围绕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打造“浙江诗路行”(解码唐诗之路文化基因)、“青瓷探秘”(青瓷文化传播及体验)、“浙里博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寒暑假研学实践)三大IP,年均开展活动超千场。二是开发了一批特色课程。积极推动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浙江省地质博物馆等场馆开发自然科技类、人文历史类、艺术美育类等研学课程,将文物藏品转化为博物馆教育资源,积极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其中,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发的“蚕乡月令—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传承和推广、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发的“非遗茶香”西湖龙井老字号特色文旅线路、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发的绿水青山研学营三个项目荣获了全国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三是遴选了一批典型案例。2024年在金华举办了“首届全省博物馆研学十佳案例与研学十佳线路遴选推介活动”,强化优秀课程示范作用。其中“我的良渚日记”系列研学课程、“水利千秋——穿越千年话水利”水文化研学等10个项目荣获“十佳研学案例”;“研盐纪——盐与盐文化研学线路”“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研学线路”等10个项目荣获“十佳研学线路”。四是初步构建了馆校合作的有效模式。探索推动学校教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双师课堂”,即校内教师负责知识衔接,博物馆老师提供实物教学与场景化体验。积极推动中小学馆校共建示范点建设,比如省地质博物馆与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签订馆校共建协议,联合开发校本课程等。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利用好文化场馆资源。省教育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研制发布《关于推广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指导意见》,结合您提出的“配合春秋游与主题活动,成为校外学习的目的地”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举措,鼓励引导中小学生在春秋假期间积极参与文化场馆综合实践活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将继续以多元举措丰富中小学生文化学习路径。省文物局将进一步深化总分馆模式,以校园博物馆、图书馆等为基础,拓展博物馆总分馆制,推动馆藏资源、社教服务、志愿服务等多要素共享,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全省博物馆文化共同体。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张黎,电话:88008831)

浙江省教育厅    

2025年7月2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