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166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5〕60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5-07-04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31号提案的答复 | ||||
|
||||
刘迪婷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普及“双碳”基础知识有效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建议》(第231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省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经研究,并结合团省委、省地震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气象局等部门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理论研究,优化思政课程内容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方案和路线图,展示了气候雄心、大国担当和全球领导力。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系列讲话精神,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国民教育各个环节。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在小学科学、初中科学、高中地理、高中生物等国家课程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小学五年级科学在《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介绍了做好生态保护、远离地质灾害相关内容;在《环境与我们》单元分析了环境问题、倡导资源再生有关内容。同时,省编地方课程教材《人·自然·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节能节水、低碳出行、减少污染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得比较系统和丰富,如小学2年级《我们的生活环境》《新鲜的空气在哪里》《垃圾去哪里》,3年级《台风登陆》,6年级《宜居家园靠大家》,8年级《绿色浙江》,9年级《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环境而行动》《当我们面对灾害的时候》等专题学习内容。此外,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了环境保护专题教育内容,让学生通过项目化、主题式的小课题研究,亲力亲为、亲自体验,在发展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环保教育的成效。 在高等教育阶段,2023年,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要积极开展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鼓励高校结合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积极编写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精品教材,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育教学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鼓励高校积极申报国家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遴选树立高水平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材典型。 关于您提出的“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对中小学阶段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进行顶层设计”,目前省级层面暂无此项职权。根据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国家课程省编教材、省编地方课程教材的修订,结合实际做深做实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 二、关于完善教学方法,拓宽思政实践活动主体 您提出,要“指导各地以‘双碳’主题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和教学研讨”。近年来,省教育厅教研室每年都会组织新课标、新教材使用的相关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全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把新课标、新教材中与”双碳“相关的内容用好用足,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深刻理解并践行好新发展理念。 此外,您还提出要“定期组织实践课程和社会化活动”“将‘双碳’理念与具有环保教育意义的节日和世界性的纪念日结合”,这一点我们非常认同。思政教育不止在课堂,生态文明和“双碳”教育更要“实践出真知”。2022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省中小学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通知》,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统筹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行动、绿色低碳主题实践行动、绿色低碳理念培育行动三大行动,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不断丰富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世界水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等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场所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围绕省内山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和美丽乡村、特色小镇、诗路文化等人文资源,积极打造生态主题研学品牌和精品研学路线,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参与感和实践性。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加快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联体”机制建设,与生态环境、农林水、自然资源、文旅等部门密切配合,深入挖掘当地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所和课程,满足中小学生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需求。 三、关于加强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注重思政课师范生培育,适度扩大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完善培养体系,引导高校相关专业(思政、德育、法律等)毕业生考取思政课教师资格。二是完善专兼结合的配置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编制统筹,合理设置岗位。中学确保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在配置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要求兼职的思政课教师必须经专题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突出党建引领,激发思政课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如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开展以“铭记辉煌路∙共筑教育梦”为主题的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通过“学习行动”“红色印记寻访”“先进模范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在中小学营造浓厚思政氛围,同时凝聚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识,为课程编排提供了丰富素材。 关于您提出的“增加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生态环境知识储备且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以及“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交叉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的提供平台”等建议,我们将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研究,下一步在思政课师范生培育、教师选用、教师培养培训以及实践教育方面予以吸纳,以保证高质量地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双碳”知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中。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基础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张黎,电话:88008831) 浙江省教育厅 2025年7月2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