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学军“学霸”斩获国际数学奥赛金牌 家长分享——专注力培养越早越好 | ||||
|
||||
日前,第6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在澳大利亚落下帷幕,中国队再度夺冠,6名队员全员摘金,其中包括杭州学军中学学生董镇宇。 这是继梁敬勋之后,学军中学收获的第二枚国际数学奥赛金牌,也是杭州历史上的第二枚。 高一便获得了“清北”直通券 三次冲击国家队只为圆心中梦 昨日,在校园里,记者见到了刚回国的董镇宇,小短发,文质彬彬。 谈到刚结束的数学奥赛,小伙子心潮澎湃。比赛在7月15日、16日进行,共两场考试,每场时长4.5小时,各3道试题,对选手的脑力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面对这场“数学马拉松”,董镇宇毫不胆怯,平日坚持运动给了他很大的底气,“在学军,做题并不是竞赛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学校鼓励大家参加体育运动强壮体魄,我比较喜欢打羽毛球。”当天,小董还收到了学校赠送的一支羽毛球拍。 为了参加数学奥赛,董镇宇准备了近3年。高一时,小董就通过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进入了国家集训队,并获得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高二时,董镇宇向国家队发起冲击,但以微弱分差再次遗憾落选。 “《左传》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爱徒的成长路上,学校数学竞赛教练肖一君老师一直陪伴左右。在他看来,如果是常人,已经拿到“清北”直通券,就不一定坚持搞竞赛了,但董镇宇心里始终惦念着数学竞赛的那顶“王冠”,已在上清华预科班的他第三次向国家队发起冲击,并终于如愿以偿。“搞竞赛,不能功利,需要对学科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走得更长远。”肖老师说。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点 成长路上 她给了儿子更多自由 董镇宇接受采访时,董妈妈在边上默默关注。一路走来,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这位母亲尽可能给予更多自由。 “当初没想过要培养一个理科达人,反而希望他往文艺方面发展。”董妈妈笑着说,在小董上幼儿园时给他报了钢琴、街舞等培训班,想广“试水”,看孩子对哪些领域感兴趣。直到有一次围棋教练找到她,说“孩子的逻辑思维很不错”,她开始重新审视小董的天赋。 董妈妈觉得,孩子的习惯培养,越早越好。“最重要的习惯是专注度。能静得下心,后续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董妈妈说,刚上小学时,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比较贪玩,但小董放学回到家,却会让爸妈给他出计算题,有时候一做就是两个小时,“孩子喜欢计算,那就让他走数学这条‘赛道’。” 从崇文实验学校毕业后,董镇宇进入了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渊中学,遇到了文渊中学校长、国际数学金牌教练边红平,开启了数学竞赛之路。“初中开始,我们基本退居幕后,做起了‘后勤部长’。”董妈妈很喜欢学军的育人理念:天高任鸟飞,不给孩子设定天花板。“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我们很信任老师。” “好的身体才能支撑更深度的学习。”相较于成绩,董妈妈更关心儿子的作息、睡眠和锻炼,初一时,到了晚上9点半,她就会催儿子睡觉;初二初三时,熄灯时间通常在晚上10点前。“我还会关注孩子放学回家后的情绪变化。如果他沉闷不说话,那可能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我就会开导他,为他缓解焦虑。”董妈妈说。 看着儿子迈入清华的大门,董妈妈很知足。聊起儿子的发展,她也很淡定:“现在他对计算机和AI比较感兴趣。未来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我们不会给他任何限制,而是鼓励他尊重自己的内心,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