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195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5-07-16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构建适配产业发展的“AI+”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 ||||
|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秉持“面向产业、实践驱动、融合创新”的育人理念,直面当前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痛点难点,系统构建契合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努力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高素质数字人才支撑。 以“AI+X”为核心,重塑交叉融合的专业内涵。立足电子信息特色,明确“控制规模、调整结构、巩固优势、强化特色”的专业发展思路,通过“撤、新、优、融”四大措施,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2017年以来先后撤销一部分不适应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低效专业;新建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专业,完成所有专业的数智化优化升级;“融合多学科设立新工科、新文科创新班14个,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大,被《中国教育报》三次跟踪报道。围绕国家战略和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坚持用互联网+、数字+、智能+的思路优化改造提升各专业,比如车辆工程专业增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等课程;金融学专业增加了Python金融数据分析、金融计量与AI应用实验等课程。2018年以来,学校依托拔尖培养平台(卓越学院),设置智能硬件与系统、智能计算与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10个AI+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实验班。 以“数智能力成长”为目标,构建进阶式课程矩阵。重构数学课程群,增设AI数学基础,扩展数智应用核心数学内容,培养数智逻辑底层思维。实施万行代码计划,培养计算思维。依托人工智能思维与产业应用、大数据基础等课程开拓“AI+X”跨学科思维。构建关键技术链和核心算法链课程群,培养软硬贯通的数智实践能力。构建“AI+X”跨学科交叉课程群,开设学科交叉融合性课程142门,推动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计算机底层系统、工业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国家战略领域的人才需求,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开设计算机科学英才班和集成电路EDA英才班,通过多场景真实项目实践,培养数智融合创新应用能力。全链条渗入人工智能伦理与责任教育,实现人才培养全周期浸润。 以真项目为牵引,创建长周期科创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实践课程层次递进,科研育人贯穿始终”的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三层递进的实践课程体系,构筑“科研育人课程、学科竞赛、科研育人项目”三位一体的科研育人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式的实践育人机制。积极引导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设置四学期导师一贯制,畅通“有人找、有人问、有人教”的师生交流渠道。一贯制以教师承担的人工智能相关真实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创新实践必修课程:大二上学期培养兴趣、大二下学期以赛促学、大三上学期以研促学、大三下学期对接岗位与深造。通过长周期的实践创新训练,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依托创新实践课程,近4年8000余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2000多项,其中人工智能相关项目近700项。近一年,本科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9项,其中人工智能相关奖项124项,占总获奖数的40.1%;近三年,本科生一作发表SCI论文224篇,其中人工智能相关论文98篇,占到总论文数的44%。学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体杭小易等项目连续三年荣获全国高校易班技术创新大会评比一等奖。 以价值共创为纽带,构建深度绑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国家级、省级实验中心、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等,构建“基础实验室-科研平台-大学生创业园-校外实习基地”的双创平台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积极开展内引外联,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145个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课程-师资-平台”共建和成果共享。参与华为智能基座,共建课程69门,培养学生1万余人次。此外,学校依托在全省建立的15个地方研究院,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如安吉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联合企业建立了10个指导教师团队,围绕智能制造“双创”,贯通绿色智能制造、工程实践、科技作品、发明专利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入驻研究院的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 以数字平台为支撑,打造电子信息特色数字育人环境。坚持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建设了“一平三端”(泛雅PC平台,移动端、教室端、管理端)为核心的网络教学、教务管理、实习教学、教师发展、在线听课的教学平台体系,实现教学教务数据共享与互通,实现了所有课程的在线建课。立足电子信息特色,着力以信息技术重构实验教学环境,建成各类在线实验平台、综合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打造的电工电子远程实境实验平台,面向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45所高校共享使用,累计服务校外学习者30万余人次。持续推动课程数字化改革,以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课程数字资源,有效支撑了学生的个性化、泛在化学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