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走出教室“动”起来 | ||||
|
||||
轻快的大课间铃声响起,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小学的操场瞬间沸腾起来:有学生冲进笼式足球场地,和队友们展开快乐攻防;跳绳小分队绳子甩得嗖嗖作响,围观同伴的呐喊声直冲云霄;还有学生化身“小华佗”,以虎、鹿、熊、猿、鸟的姿态演绎校园版“五禽戏”……在长兴,“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场比赛”已成为义务教育学校的标配,操场上学生欢笑奔跑是校园里最亮丽的日常风景。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和长兴一样,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放下纸笔、走出教室,我省各地各校多措并举促成学生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 明底线,有时间动起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今年1月,浙江90个县(市、区)领到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即在当地选取若干学校试点,制订“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的教学计划,于春季新学期开始实行。 这项改革的雏形出现在温州。2024年秋季学期 ,在省教育厅的部署下,温州在170所义务教育学校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一学期下来,试点学校克服课程调整、师资短缺、场地紧张等困难,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规划,探索“3+1+X”和“4+X”模式,为全省推广奠定了基础。 2025年春季学期以来,全省教育系统以最强决心、最大力度保障学生运动时间。湖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从打造面向人人的体育赛事体系、加快提升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等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让“背后有汗、眼里有光”成为湖州学生的鲜明标志;金华市教育局统筹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分层试点,严格落实专课专上、掉课必补制度;杭州通过优化课程形式、丰富体育项目、接入AI评价等方式全面推动“一天一节体育课”试点工作;宁波市教育局制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课间活动安排保障中小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通知》,优化学校体育项目布局,明确每节体育课应达到的运动密度,组织编写《体育趣味游戏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放眼全省,浙江已构建“体育课+大小课间+特色课外活动”的“1+N”多元体育活动机制:每天至少一次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开展操类、走跑类、球类等体育活动,让学生跑向操场;试点开展“15分钟小课间”,探索通过“加长版”小课间,让学生走出教室伸展身体;开展“N”项课外活动,如跳房子、抖空竹等可以在小空间内随时进行。 多项举措切实保障了学生的运动时间,“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的目标照进现实:截至目前,全省有305所小学和59所初中响应“课间15分钟”号召;2024年,全省各校共开设了3.8万门“运动+”课后服务课程,81万名学生报名参加。 强硬件,有空间动起来 上午10点,又到了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武林府校区的大课间。这所藏在市中心弄堂里的学校因占地面积有限,没有标准操场,主要的运动场地是沿着教学楼建起的6条塑胶跑道、二楼平台上的小广场及五楼大平台。如此狭窄的校区内却可容纳18个班的700多名学生锻炼,这背后是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和拓展的活动空间:一楼跑道跑圈,二楼平台跳绳,跑道边空地踢毽子、跳皮筋……35分钟的体育大课间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洒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让学生动起来,空间和时间同样重要。记者了解到,全省各校不仅高标准建好各类体育场馆设施,还将楼道边等“金边银角”转化为活动的“微空间”,营造沉浸式运动氛围:嵊州市城北小学把花园改建成活动园,开辟出游戏园、健身园、乒乓园等活动区域;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将3处天井改造为全天候羽毛球场;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在3个集会广场空地新增了30组引体向上器材和63片立定跳远场地;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中心小学操场观礼台墙壁被安上了五颜六色的攀岩岩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来“飞檐走壁”…… 此外,还有不少学校在地面上绘制游戏图案,在走廊上安装AI运动智能屏,在墙面上安装吊环、摸高器、挂杆等设备,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条连廊、每一个拐角、每一方天井、每一面墙壁。 这几年,全省不少热门中小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校内运动空间稍显局促。当校内空间资源逐渐饱和,不少学校把目光投向了校外。他们尝试链接外部资源,拓展学生的运动空间:温州市建设小学五马校区突破老城区场地限制,将体育课堂延伸至五马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打造“街区体育课”模式;温州市瓯海区潘桥第二小学将首届田径运动会搬到温州绕城高速西南线(潘桥段)桥下运动场举行,活用城市空间。 抓软件,有兴趣动起来 有时间有空间去“撒欢”是动起来的前提条件,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使他们真正爱上运动才是根本目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校的体育项目玩出了新花样,吸睛又好玩。 在运动时间“扩容”的背景下,丢手绢、丢沙包、跳皮筋、抖空竹、跳竹竿舞、走高跷等传统文体游戏重现校园,与10后学生擦出火花。“200米的操场,学生直接跑圈很难坚持下来,但是拿着铁环就不一样了,不知不觉三四圈都跑下来了。”嘉兴市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桃园小学校长仲小伟介绍,该校自2013年起将小高跷、滚铁环、跳皮筋、抽陀螺、抖空竹、大高跷等非遗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对应一个项目,“这些项目成本低、易上手、趣味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湖州市练市镇练市小学每周都有一节体育课,专门教授浙江省非遗项目——练市船拳,并在大课间让学生练习套路运动。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各地还积极与国际赛事接轨,借助亚运会红利,通过购买服务、接受公益捐赠、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引入棒球、垒球、曲棍球、匹克球、网球、橄榄球等项目,丰富体育课程资源。 此外,还有学校巧借青少年中兴起的“搭子”文化,让运动冠军、校长等带头锻炼,成为学生的运动拍档:在浙江大学“浙青年·爱运动”五四主题活动上,校长马琰铭领跑“青年跑团”,世界冠军傅园慧为拔河友谊赛吹哨,奥运冠军王懿律与新生切磋球技;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俞富根坚持7年带学生在校园和西湖边晨练;杭州市萧山区靖江初级中学校长冯柯陪初三学生练中考体育……他们矫健的身姿、飒爽的风采带动了一批批学生效仿跟随。 据悉,为了保障学生动起来,我省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推动全省学校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将大课间活动、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列入作息时间表。2016—2021年,教育部每年开展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抽查复核,我省的合格率、优秀率均排名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还入选了全国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试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