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067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5-04-07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杭州市西湖区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建好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粮仓” |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杭州市西湖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浙江“阅读之省”、杭州“阅读之城”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推动阅读服务空间变革、运营变革、质量变革,建好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粮仓”。2024年6月以来,累计建设阅读空间290个、面积19.5万平方米;举办各类阅读活动300场次,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 “网络化”布局,全域建设阅读空间。坚持科学谋划、整体规划,提档升级“书香”阵地,着力构建15分钟阅读服务圈。一是下沉资源、优化布点。加快推进阅读资源重心下移,打造区图书馆、镇街分馆、村社亚分馆三级服务网络,推动浙江省图书馆曙光馆、杭州少儿图书馆打开围墙空间,推动浙江科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将“邻里图书馆”升级为“邻里阅读空间”,集阅读、培训、交流、活动、休闲、体验等功能为一体,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亲民的家门口公共阅读服务。二是出台标准、规范服务。出台《西湖书房建设指南》《邻里阅读空间建设指南》,围绕空间形象、功能定位、覆盖人群、服务供给等明确建设细则,在指南指导下已建成标准化阅读空间17家。三是改造提升、彰显特色。坚持“一书房一特色”,2024年共改造提升镇(街道)特色阅读空间12家。比如,翠苑街道花语书房以“桂花”为主题融合咖啡、轻食、文创等元素;转塘街道“月心引力”阅读空间提供“阅读+研学”特色体验;灵隐街道创新谷AI共享书房为周边140余家科技企业提供阅读交流平台。同时,将阅读元素融入镇街改造,比如在龙坞茶镇打造“茶乡主题阅读街”,在曙光路打造“阅见曙光”地标式阅读街,在文三街打造“全国新书版本首发街”,在天目里打造“国际阅读街区”,形成一批以阅读为主题的城市新地标。 “联合化”运营,充分用好“三名”流量。树立“流量思维”,充分利用名企名人名店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推动IP跨界营销,将“三名”“流量”转化为阅读“留量”。一是联动名企资源。加强与省属国企合作,联合图书发行机构,创新图书馆、出版社、书店联动模式,集聚优质阅读资源。目前已打造KADA・灯塔书局、果麦・仕林集、咪咕・花家书局等特色联名书房9家。二是放大名人效应。邀请麦家、黄亚洲、张抗抗等10余位文化名人开店办展、举办领读会,通过名人效应赋能阅读公共服务。比如,建成启用蔡志忠美术馆,收藏展示漫画作品400余件,融合文创商店、书吧、咖啡吧等业态,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开办麦家理想谷公益书屋,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只看书不卖书”、让作者免费客居创作交流的书吧,日均接待访客达500人次。三是融入名店空间。在酒店、餐厅、商场等融入阅读元素,探索“书房+咖啡店”“书房+餐厅”“书房+酒店”等多种建运模式,因地制宜提升名店书香韵味。比如,盐花咖啡馆融合咖啡、阅读、文创艺术品展陈,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优质化”供给,精心打造品牌矩阵。坚持品质至上,打造“阅西湖”品牌矩阵,形成品牌牵引、多方参与、全民共享的阅读推广格局。一是统一品牌标识。加强阅读品牌设计,发布“阅西湖”主视觉方案并向全区阅读空间推广,联动镇(街道)打造“阅见曙光”“云朵书市”“留下一本书”等11个阅读子品牌,放大品牌矩阵效应。二是加强品牌推广。坚持活动共创、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吸纳阅读场馆企业、重点园区街区、民间读书会等,组成西湖阅读联盟,培育24支公益阅读团队,通过图书捐赠、活动策划、阅读引导、体验拓展等措施,推动“阅西湖”品牌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三是组织品牌活动。以“阅西湖”品牌为牵引,把阅读活动拓展到“书房”之外,营造全社会浓厚阅读氛围。比如,承办杭州“十二Yuè”全民阅读盛典,开展“西溪书舟”名家对话,线上线下累计观众达到100万人次。 “数智化”赋能,持续提升阅读体验。运用数字技术,打通线上渠道、搭建数字平台、创新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智慧便捷的阅读体验。一是集成数字资源。推进西湖数字图书馆建设,集成国家、省、市图书馆数字资源,归集电子书3.8万册、有声读物7万集、讲座1万集。设置精品书单、文化慕课、才艺视界、经典朗读等模块,丰富数字阅读载体和场景。2024年西湖数字图书馆浏览量达273.6万次。上线“西湖阅读联盟数字地图”,标注辖区内省市重点文化场馆、实体书店、西湖书房等100余个阅读空间地理信息,开发活动预告、活动回顾模块,实现阅读空间“一图可查”、热门活动“一键全览”。二是实现通借通还。贯通区内所有图书馆、镇街分馆、村社亚分馆业务系统,实现187个图书馆馆际读者互认和纸质文献通借通还。读者凭借支付宝、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就近、跨区域享受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实现优质图书资源直达基层。2024年通借通还图书159.6万余册次,体验读者达26.1万余人次。三是营造沉浸体验。链接喜马拉雅、咪咕数媒等有声阅读资源,运用AR、VR等虚拟现实新技术,打造视听触感知一体化的阅读场景。比如,艺创小镇的喜马拉雅公共数字书房,设立有声书柜、录播直播间、有声互动平台等数字化体验设施,提供高品质有声阅读服务。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的“西湖遇见敦煌”VR数字阅读空间,集VR沉浸式演艺、主题书籍展示、非遗研学体验等于一体,提供虚实融合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2025年3月7日“敦煌285窟”VR展开展当天即吸引3895人进店体验,1.1万人通过直播参与互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