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5-00086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5-04-28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绍兴市“三个一”破题提质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全覆盖 | ||||
|
||||
近年来,绍兴市聚焦学龄人口新变化及城镇化推进新趋势,以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建设为抓手,全域优结构促均衡、优投入强普惠、优内涵提质量,构建“区域统筹、城乡同步、多元保障、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目前,全市省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各区、县(市)全部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 一、一盘棋缩差距,解决“城镇挤、乡村弱” 一是缩小区域差距,拉高基准线。以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建设为目标,连续12年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全市幼儿园按省等级园标准补齐软硬件配置短板,鼓励园所“达标升等”。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99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550所,实现省等级园全覆盖、省二级及以上优质园占比88%,获评省校舍园舍安全建设示范区。 二是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均衡度。主动适应城乡人口增减,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强化以需定供,优化供给结构,在城市人口集聚区,主推新建小区配建公办园模式;在农村地区,加强薄弱园撤并,构建“公办乡镇中心园为主体、中心村幼儿园为补充”模式。目前,全市已实现城区10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办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三是缩小待遇差距,增强保教力。通过增编制、增待遇、增培训“三增长”举措,加强农村幼师、非编幼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素质和结构。如为农村幼师设立专项津贴,职称评定给予倾斜;为非编幼师设立人均每年3万元专项补助。目前,农村幼儿教师职称率达88.2%,与城区水平持平;非编幼师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居全省前列。 二、一揽子强保障,破解“办园难、入园贵” 一是提升补助标准,减轻办园压力。全省率先实行公办园“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负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投入经费占保教成本比例不低于60%;向普惠性民办园提供同等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同步叠加园所租赁及维修补贴等优惠政策。近五年,全市幼儿园每年生均公用经费从500元增至900元,与小学生标准持平。 二是坚持质价联动,限定收费门槛。对照拨款、资助、等级等因素,分级实行保教费限高措施,省二级公办园保教费不高于650元/生·月、普惠性民办园不超过同等级公办园标准1.3倍等。目前,全市幼儿园生均收费低于全省平均约50元/月,居省内低位。 三是加强资助覆盖,着力兜住底线。指导各地出台幼儿入园资助政策,为困难幼儿、残疾幼儿、留守幼儿提供定向资助、保教费减免等,实现在园困难儿童资助经费全覆盖。同时,探索山区幼儿减免保教费试点,如柯桥区山区三镇户籍地就读幼儿可免缴保教费入园,减轻家庭育儿负担4300元/学期。 三、一体化促共建,突破“空间窄、资源少” 一是“城+乡”联动,扩展教育空间。由城区园与农村园组建“1+1优共体”,前者发挥名师名课帮扶优势,后者提供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现场教育资源,双向发力,拓展育人空间。优共体建设以来,带动5家农村园升级为省一级幼儿园,城区园儿童赴乡村参加实践活动超6000人次。 二是“园+村(社)”联建,丰富课程资源。鼓励幼儿园与所在镇街或村社组建优共体,挖掘自然人文禀赋,转化为幼儿园“活教育”实践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发“台门探索”“围涂为童”等特色实践课程10余项,打造“鲁迅醉美童年路”等亲子体验路线5条、“五爱农场”等劳动实践基地3个,受益幼儿达2.3万人次。 三是“园+N”联盟,共建跨界生态。借助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专业力量,指导区域内幼儿园与各级学校、景区、博物馆、研学基地等抱团成立“园+N优共体”,探索一体化协同育人路径。如嵊州市联动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小镇等,打造以幼儿园为圆心的社会共育圈,开展越剧场景游戏、越剧文化探玩等活动,获益幼儿达6千余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