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蛇行千里劲头足,不负春光与时行 | ||||
|
||||
“小戏骨”献艺百姓“大舞台” “一丈青,扈三娘,正在操练武艺……”2月10日下午6点多,尽管天气较冷,新昌县大佛寺景区的水上戏台前还是围满了人。戏台上,《扈家庄》《北西厢》《陆文龙》等调腔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演员们深厚的唱功、惟妙惟肖的表演尽显调腔魅力。台下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 参与此次演出的均是新昌职业高级中学的二年级学生。1月23日至2月12日,新昌职高组织新昌调腔传承班的29名学生走进大佛寺景区,开展送戏进景区活动,以助力当地旅游发展,营造热闹过大年的氛围。 “算上今天,我已经表演了17场。”学生潘欣泽在《扈家庄》中饰演扈三娘一角。从初中开始学习调腔到现在,这是她第一次在“百姓舞台”上登台表演。“刚开始很紧张,花枪都差点‘耍’到水里,经过一次次表演后,有了舞台经验,我的心态和基本功都有了明显提升。”在潘欣泽看来,这次演出就是一次特别的寒假作业。为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每次演出前,她都会提前3小时到场,化妆、开嗓、酝酿情绪、进入角色,力求每次表演都能更进一步。 这些进步也被台下观众看在眼里。戏迷陈先生是附近社区的居民,每到演出时间,他都会自带小板凳前来听戏,几乎一场不落。他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到现在,这些“小戏骨”的表演是一场比一场好,“真想不到他们还只是高中生,新昌调腔后继有人了”。除了附近的居民,此次演出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来新昌旅游前,我压根没听说过调腔。这次慕名而来,虽然听不懂方言,但那个‘帮腔’还是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真的不虚此行。”来自台州的何女士如是说。 “观众的认可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梁嘉华在《北西厢》饰演张生,他直言,作为新昌调腔的传承者,今后将加倍努力,不仅在当地“唱响”,还要将其推向国际大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喜欢。 据悉,新昌调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新昌职高党委书记、校长高勇介绍,为切实做好国遗调腔的传承、发展、弘扬工作,近年来,该校坚持党建引领,专门创办了新昌调腔传承班,联合县调腔剧团,探索校团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素养出众的调腔传承人。 党员师生幕后忙 古镇新春“更有戏” “像马不是马,它比马儿大,身背两座山,脚踏万里沙。你们猜,这是什么动物呀?”2月11日正月十四这天下午,一场喜迎元宵的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景区“正大昌”内举行,小朋友们一起品汤圆、做花灯、猜灯谜,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从龙门古镇景区入口,沿着鹅卵石路往里走约莫1000米,经过曲里拐弯的弄堂小巷和次第展开的牌楼建筑,就能到达“正大昌”。这个春节,凡是来到龙门古镇的游客,都忍不住沿着路牌指引,到“正大昌”来参观、打卡。 “我在龙门过了很多个年,但‘正大昌’能这么热闹还是头一回。”2015年从福建来到龙门创业,简丽群在古镇里经营着一间茶室。回忆起初见“正大昌”时的印象,她用荒芜、破败来形容,“明明是景区内很大的一方院落,却无人问津”。 变化始于2022年。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师生联合党支部与“正大昌”所在的龙门五村党支部开展联村共建,师生党员们发挥专业所长,重新设计整修改造方案,推动“正大昌”实现焕新升级。“后来我就在这里新开了一间茶香居,平时也帮着照看一下‘正大昌’。”简丽群对记者说。 整个春节都牵挂着“正大昌”的,还有浙工大城乡规划系主任周骏。作为“正大昌”的运营人,游客多不多、国潮文创销售得怎么样、需要协调安排哪些活动等,周骏隔三岔五要向简丽群及镇里干部了解一下情况。 事实上,在年前,城乡规划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师生党员就参与到古镇“龙门有戏”新春系列活动的策划与布置中,火爆全网的国潮游、长桌宴、“愉悦龙门”游线设计背后,都有师生们贡献的智慧与巧思。他们还将龙门古建筑中的牛腿元素进行数字化和符号化提取,设计出冰箱贴、水杯、衣服、鞋子等一批具有龙门特色的国潮文创,成为春节期间热销的“伴手礼”。 “浙工大师生不仅开拓了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眼界,也帮古镇导入了优质的资源和项目,进一步打响了古镇的名气,带旺了人气。”龙门镇党委副书记陈雪娟介绍,今年春节期间,龙门文旅市场活跃,不仅高端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22%,欢乐居、孙家大院等10家餐饮样本店日均营收也超过1.5万元,米酒、面包、咖啡等店的打卡人次、营业收入等更实现了数额翻倍。 春节假期刚过,城乡规划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张善峰赶在开工首日,与龙门五村党支部围绕成立龙门五村强村公司进行了新一轮的交流与讨论。接下来,他们将在继续打造“龙门国潮”品牌之余,以强村公司为载体整合、盘活龙门五村既有文化、产业、空间资源,推动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奏响强村富民新乐章。 “科技副总”来拜年 “眼下是智慧农业发展黄金期,要加大研发力度,一边采集数据、创建各类植物生长数据模型,一边引入人工智能,探索农业系统私人定制,让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元,更匹配市场需求。”……正月初八,蛇年开工首日,宁波市农田建设专家库专家、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育斌如约来到宁波耀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与负责人张峰畅谈新年发展规划。这是张育斌受聘为“科技副总”后一种特别的拜年方式。 为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壮大新质生产力,2024年4月起,宁波试点选聘了15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前往对口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或攻关工作。 只不过相较于市里的受聘仪式,张育斌与张峰相识得更早。2022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一次灌溉专题培训散场后,刚刚接手公司的90后负责人张峰主动找到主讲人张育斌,邀请他去企业走走看看。 “谁能想到农业强国以色使用的灌溉阀门、电磁头和水表阀等产品,都是这家郊区工厂代工的。”漫步园区,张育斌在欣喜之余,也坦诚地提出建议,“当前代工的利润越来越微薄,企业要尽快做强自主品牌,形成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 张育斌的这番话说到了张峰心坎上,从此双方开始了密切合作:张育斌每月至少要来企业两趟,或走进车间与工人交流,了解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听听老师傅们的想法,并无偿将新零件、配件、产品带回学校实验室建模、测试。 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张育斌逐渐发现,帮助企业开发一款通用阀门控制器及配套系统,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他拉上了学院的同事们,组建了一支11人的助企小分队,并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扎下了根。企业更是在张育斌的建议下,收购了北京一家物联网软件开发技术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支持。 记者现场看到,这款软件登录后,不仅能监测农田的实时温度、湿度,还可以调节各阀门连接的水、肥料、农药等使用情况,实现水肥药一体化智能灌溉,达成省水、省肥、省工的效果。 从厂区出来,张育斌驾车前往一公里外的示范基地山禾农场。大棚里,红艳艳的草莓挂在枝头,格外诱人。张育斌边听农户介绍系统使用情况,边检查果实品质,之后又来到农田外的首部泵房查看水肥一体化设备。“这两年来参观调研的同行、客户特别多,光在会议室讲解技术不够直观,我建议企业在宁波建设实践基地。”张育斌介绍,之前宁夏和新疆的客户就是实地参观后安心下单的。 正月初八被民间亲切地称为“谷日节”,提醒人们重视农业生产、珍惜粮食。从事智能灌溉研究多年的张育斌挂帅企业“科技副总”后,也有了更长远的规划和设想:除了高校团队引领,也要培养企业技术师傅们的研发意识和能力,招募能力强、理念新的青年技术人才。三方拧成一股绳,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户用上智能灌溉设备,实现乡村振兴。 大学生进村:新面孔讲新故事 2月7日下午3点,仙居县田市镇东山溪村的村委党员会议室里暖意融融。50多名村民共聚一堂,他们中既有村里的老人,也有春节回乡的流动党员,还有正在放寒假的初高中学生。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台前的一张新鲜面孔上,他正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信讲习团的周和兴。 站在台前的周和兴有些紧张。虽然自去年7月起,他就作为浙理工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在四川省乐山市开始了支教生涯,站上讲台讲课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但深入基层一线宣讲还是头一回。“面对小学生和面对村民感觉太不一样了,很担心村民对我讲的内容会不感兴趣。” 在周和兴的手边,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等文件中摘抄的要点及相关案例,这些也是他此次宣讲的主要内容。周和兴再次快速地扫了眼本子上的关键点,紧张的情绪缓解了不少。不过更让他感到安心的是此刻站在身旁的宣讲搭档——东山溪村书记助理李中阳。 浙理工马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杨艳琼是此次宣讲活动的带队教师。她介绍,之前红信讲习团的宣讲对象多为学生群体,这一次打破以往惯例,不仅深入基层一线,还专门与大学生村官展开合作,进行联合宣讲,可以在人员组织、素材准备等方面获得更多助力,从而提升宣讲实效。 在前期准备宣讲素材时,李中阳就向周和兴提了一些建议,例如在讲述浙江“千万工程”等内容时,可以将自己在四川支教时的见闻融合进去,让案例更加生动。同时,在当天宣讲过程中,当周和兴介绍完一些理论知识后,一旁的李中阳也会及时结合本村的案例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这些都让周和兴了解到:“基层宣讲最重要的是宣讲内容要和村民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才能愿意听、听得懂。” 除了理论宣讲,周和兴还特地准备了豆包等AI技术应用小课堂,教会村民利用AI智能查询、写新年祝福文案等技能。活动结束后,不少村民留在现场继续找周和兴指导,并和他唠起了家常。在周和兴看来,这正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肯定。李中阳也非常满意此次宣讲活动的效果,“联合宣讲是对我日常工作的有益补充,像防范诈骗等宣传工作,换新鲜的面孔来讲述新鲜的故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希望能够以此次宣讲为桥梁,未来与高校展开更多的合作”。 宣讲活动期间,红信讲习团的成员们还与仙居县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展开了进一步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心得体会等。杨艳琼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将开展更多的联合宣讲活动,并以其为契机,对各地大学生村官进行深入调研,描绘好该群体画像,挖掘出更多典型人物,助力有志青年扎根基层一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托管班里活动多 家长放心娃开心 这个寒假,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六年级学生家长涂瑧第一次实现了“带娃上下班”。“把他送到寒托班,我们双职工家长带娃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孩子每天过得也开心充实。”涂瑧说。 为缓解学生假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寒假期间,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组织开展寒假托管班活动。寒托班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进行,线上开课从1月18日至2月16日,线下为1月21日至24日、2月10日至11日。 乐清经济开发区学校是一所为解决开发区企业员工子女入学难、实现就近入学而设立的学校,现有学生1400余名,其生源均为经济开发区企业员工子女,绝大多数的家长来自全国各地。此次寒托班按照“学生自愿参加、教师自愿参与”和公益普惠的原则,各年级组精心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寒假项目化活动,主要以劳动教育、传统文化等内容为主。 以五、六年级为例,教师们策划了走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番薯黄夹项目化活动,邀请了番薯黄夹非遗传承人进行教学,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全方面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了解乐清的乡土文化。 “此外,我们还将劳动教育穿插其中,组织学生前往学校农场采集并加工红薯,制作番薯黄夹。最终,学生们在课堂上结合美学创作分享番薯黄夹的海报与超轻泥模型搭建,在实践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杜慧剑告诉记者。 六年级学生丁瑞已经有3次参加寒、暑托班的经历,他对这次寒托班评价是“饭好吃、课程很有意思,中午休息还可以看电影”。 对于六年级学生张旭的家长来说,寒托班是实在、可靠的惠民举措。“孩子爸妈要一直上班到1月25日才放假,我们老人对于孩子的照顾只能是最基础的,作业更是一点都帮不上忙,上寒托班可以问问老师,还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孩子可愿意来了。”张旭的奶奶对寒托班竖起了大拇指。她说,上课期间,孩子早上7点多就起床了,还让她晚点再来接。“这边同学很多,他们在一起,就连抢着吃饭都是香的。” “愿意来”就是孩子对寒托班最好的反馈,“保持住”就是如今学校不少家长的心声。“学校将优化工作机制,更加注重细节,将更注重发挥家校社合力,引导更多的优质资源走进寒暑期托管班。”学校副校长潘坚强表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