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出汗的课程 出彩的成长 嘉兴市秀洲区闻川小学以体育综合评价重构育人生态
发布日期:2025-10-24 来源:新闻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秋日午后,嘉兴市秀洲区闻川小学的操场上,一场篮球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场上没有一名学生是“旁观者”,每个人都在奔跑、传球、投篮,“出汗”成了他们专注与热情的最佳证明。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源于学校持续推进的“以体育人:小学生体育综合评价体系的校本化建构”改革项目。

破立之间:

从“育体”到“育人”的体系重构

“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给学生分等排序,而是以评促教,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更是以评导学,激发学生内在的运动兴趣。”作为改革项目领衔人,体育学科带头人秋玮道出了改革的初衷。

面对传统体育评价中“唯成绩”“唯技术”“唯经验”的痼疾,学校自2022年起系统构建了新的评价框架。新体系不再局限于50米跑、跳绳等单一测试项目,而是将健康行为(20%)、体育品德(20%)、健康体质(20%)和运动能力(40%)纳入评价范围,并增设10%的特长增值项。这一转变,标志着学校体育从“育体”走向“育人”的根本转型。

“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个性成长,突出评价点的可测、可视、可见。”秋玮补充道。改革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教育改革经验。作为秀洲区评价改革的示范校,闻川小学通过改造边角空间为运动角、引入智能运动设备,实现“人人有场地”的运动目标;通过打造《乐动体育·趣享童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体系;更有一支由15名专职体育教师组成的年轻团队,为改革注入持续活力。

路径创新:

多元评价与精准教学的融合实践

科学的指标需要有效的路径落地,“如何评”便是关键。闻川小学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组内互评等模式,注重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估学习成效。该模式的核心特征聚焦于“情境性”“过程性”和“多元性”,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体育乐趣的热情,也为教师提供了更精准的教学诊断依据。

体育课采用大单元教学,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课程设计,突破传统碎片化教学的局限。在课堂上,分组教学已成为常态,体育教师通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轨迹、练习频次和情绪状态,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关注每一个”。

在体育教研组组长莫琼瑶的课堂上,学生被分为6~7个小组,组长作为体育教师的小助手,既带头示范,又时刻关注组员的姿势与节奏,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组内互评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让他们在互相观察、学习和指正的过程中深化对技术的理解。这也让教师得以从重复指令中解脱,进行精准的个别化辅导。“我现在能从容地巡回在各组之间,针对共性问题集中点拨,对个别动作不规范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莫琼瑶说。

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对比分析,通过SPSS开展统计分析……这些平台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构建了学生成长数据的动态追踪系统。莫琼瑶告诉记者,一个最直观的变化是:教师、家长在线协同填写电子表单,实时记录学生回家后的体育锻炼情况,形成家校共育闭环,有效营造出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生态之变:

从操场出发的全面育人

这场发端于体育课堂的评价改革,如今已悄然撬动了整个学校的育人生态。

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体育健将,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评价通道”,从班级“体育达人”到年级“阳光示范生”,再到最高荣誉“WC好少年”,层层递进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们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主动钻研教材教法、设计更具趣味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教学理念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莫琼瑶表示:“我们不仅是技能教练,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伙伴。”

在前不久的一场五人制篮球赛中,由于全新采用了“班级全员罚点球决胜制”的规则设计,暂时落后的班级成功逆转局势,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自身价值。作为全国手球推广学校,该校计划于12月举行一场手球赛。比赛将由学生自主设计‌,体育教师全程参与,提供专业指导与保障。

变革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成果上。近年来,学生体质优良率稳步提升,近视率、肥胖率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市级以上赛事获奖数量持续突破。闻川小学的体育课已从“让学生出汗的课堂”升级为促进“五育”融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支点。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