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082/2024-00210 | 文件编号: 浙教厅提〔2024〕116号 | 发布机构: 省教育厅 |
生成日期: 2024-07-19 | 主题分类: 教育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37号提案的答复 | ||||
|
||||
袁清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出台“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发展条例”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建议》(第637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围绕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强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对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促进全省学校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立足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将大课间活动、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列入作息时间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学校进一步完善充实大课间活动,积极探索开展体现各校特色的运动项目,不断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保障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促进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大力开展青少年和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市、县、校”学生阳光体育四级联赛,与体育部门共同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制度。开展“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创建,建成全国篮球、排球、冰雪运动特色学校300所、50所、4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818所。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与通报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教育部2016—2021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抽查复核,我省的合格率、优秀率连续均排名全国第一。全省学生近视率连续4年下降1%以上。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虽然我省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下一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领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夯实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基础,研究制订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共同推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体育教师以及场地、器材等各方面工作都作出了具体规定,目前教育部已将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纳入了工作计划,我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实施办法也已在制订过程中。贯彻落实《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强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持续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二)立足“教会、勤练、常赛”,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一是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科学构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推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化管理,鼓励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二是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确保教会。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必学+限学+自选”的课程模式,推广“学-练-评”一致性体育课堂评价模式,系统编制学校体育重点教学内容要求,探索分层走班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三是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整合,确保勤练。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保证体育锻炼的强度和有效性,全面落实“两课(体育课、活动课)两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开展30分钟“大课间”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训练,推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培养每位学生熟练掌握2项专项运动技能。四是科学规划校园体育赛事体系,促进常赛。加强教育体育部门的统筹协作,把学生体育赛事与青少年体育赛事有机整合,科学构建青少年学生赛事体系。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继续开展校园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等四项学生阳光体育联赛,重点推动县域范围内形成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片区之间的校园常赛体系,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五是统筹利用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在市政公园、社区公园规划时考虑配套建设青少年体育场地,添置适合青少年活动的体育场地设施,做好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校外锻炼创造条件。加强与社会各类体育学校(训练中心)、社会场馆、运动基地及俱乐部等合作,完善场地和训练等资源共享共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提供服务。 (三)强化学业综合评价,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强化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落实健康管理要求,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提高学校体育工作信息化水平。将学校体育纳入“教育大脑”工程建设,依托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小学校根据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体育素养报告,定期向家长反馈。 (四)进一步加强课间管理,活跃“课间十分钟” 开展课间“一校一品”活动。鼓励学校结合校情开展富有特色的课间10分钟“活动圈”,增设大课间、无作业日、体育及艺术课程,让孩子有时间玩;通过“上天入地”“立体扩容”等方式,充分利用好校园里的走廊、转角、露台等“金角银边”,拓展课间活动空间,让孩子有地方玩;鼓励学校创设开发学校特色的课间文明活动体系,制定适宜的课间活动方案,尊重孩子的创意,让孩子有东西可玩。深入实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行动计划,引导学生课间远眺或到室外活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预防近视发生,提升健康水平。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督导,切实做好“双减”工作,在“减少”过重文化课业的同时,“增加”学生体育家庭作业,让孩子们走出户外、奔向运动场。 (五)强化评价监督,保障政策落地 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把落实课间休息作为优化基础教育生态的重要指标纳入。将“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纳入行动治理负面清单,规范整治学校日常管理失序问题,严禁挤占体育课时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市县教育评估、考核、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检查督导,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方,依法依规严肃问责。 感谢您对我省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潘学东,电话:0571-88008880) 浙江省教育厅 2024年7月15日 |
||||
|
||||
|